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8版
中华体育精神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实践
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4]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从学生的心理层面、社会层面、道德层面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围绕学生开展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中华体育精神不仅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学生从国家、社会以及公民个人层面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实现价值理念教育,其所彰显的爱国主义精神、拼搏奋斗的意志等亦有助于理想信念教育,并且在个体的基本行为准则、集体荣誉观念构建等方面也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因而,中华体育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方面均以学生为核心开展相关教育,培养“能够完成‘两个百年’伟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
  (三)教育内容相关
  随着国家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融合了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而且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在原有政治、思想两大主体内容上新增了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道德规范教育以及综合素质教育。中华体育精神彰显了体育健儿国家至上、实事求是、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甘于奉献的道德品质、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等等,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契合,能够为其提供丰富的素材。
  中华体育精神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的创新思路
  将中华体育精神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需要改变育人思维,树立系统化思维模式和人本思维模式,利用中华体育精神构建大思政课堂。
  (一)改变育人思维,由精神需求出发
  1、单向思维模式转为系统化思维模式
  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标准逐渐出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人格要正、自律要严”的标准。[7]“思维新”不仅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教师教育思维转变的要求,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维模式转变的重要概括内容,即抛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观性、两面性思维理念,由单向思维模式转化为系统性思维模式,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核心。一方面,高校不仅应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环境、信息、能力、兴趣等方面发挥育人体系的合力效应,寻找与中华体育精神的共通点,以实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渗透中华体育精神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求各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以及各专业教师应注重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及教育教学能力,高素质的思政素养可准确把握中华体育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与共通点,进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升至一个新的台阶。
  2、实现工具思维向人本思维模式的转变
  受工具思维的影响,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需要失去容身之地,加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难度,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积极推进工具思维向人本思维转型。所谓人本性思想,即是在教育的全过程,重视学生教育核心地位,为学生学习排忧解难,在各个教育阶段注入人文关怀理念。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尊重学生,这是以人为本的基础要求。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和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知方式和水平、兴趣爱好以及行为习惯,尊重学生对理想、信仰、自我实现等精神性需要的追求。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理解学生,这是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换位思考,以平等的身份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学生的视野理解其所思所想。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注重学生发展,这是以人为本的目标要求。教育者要随着教育对象精神需求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改进,以满足教育对象的精神需要。
  (二)利用中华体育精神构建思政大课堂
  1、利用中华体育精神构建具备吸引力与感染力的思政课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8]应积极发挥思政课主渠道的作用。要构建同时具备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思政课,在第一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教育方式和方法,从而在满足大学生多样精神需求基础上,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教育者要掌握多样教育方式方法。思政课教师要熟悉和掌握多样教学方式方法,并通过这些方法将大学生与中华体育精神形成内在联系,让大学生乐闻和信服。其次,教育者要交叉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比如在传统文本式讲授基础上辅以中华体育精神的范例与象征进行讲解,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赛事中展现的中华体育精神,通过多媒体教学、课外活动将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象生动的视频图像,使得单一的知识说教变为有温度的趣味引导,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教育者还可以在单向课堂教学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