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6版
高校经济困难生发展型资助模式的研究
“爱心超市”等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主题教育;针对不同类型的就业困难,进行侧重点不同的择业技能培训;针对直接就业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农村生源毕业生和残疾毕业生设立了一对一就业帮扶计划。形式多样的帮扶手段提升了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约10%的经济困难毕业生获得就业帮扶计划并成功就业。通过学习能力提升、心理素质帮扶、爱心实践塑魂、就业能力培育等一系列育人工程,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心理、就业等方面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有效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完善资助育人体系
  资助过程全员参与。目前,“胡杨计划”已调动各方资源,成立学校资助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学校资助育人工作,已逐步形成学院-年级-学院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的五级管理传递模式,学院层面已成立以学院专职副书记为领导小组组长,辅导员、班主任、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为小组的经济困难生认定小组,通过多方面确保有针对性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并在尊重、关爱和保护学生的基础上开展工作。编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资助政策文件汇编》,定期开展政策学习、资助育人业务培训及经验交流工作,注重开展长效化、全员覆盖的培训工作,力求在更大的范围内达成资助育人理念的共识,并每年对学院资助工作进行考核、评优和表彰,不断提高资助育人工作队伍的政策水平和服务能力。此外,调动各用人单位等资助育人力量,推进校企合作,挖掘校友资源,聘请13名石油石化行业先进模范担任劳模导师。积极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优秀校友、慈善人士积极对接,联系奖助学金设立、校外勤工助学岗位设立、人才联合培养项目、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等事宜。
  资助进度“全过程”跟踪。“胡杨计划”结合学生成才规律和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开展专项资助,构建了“一不四有”多元化资助帮扶体系,实现了按需资助、智慧资助。第一,传统节日资助“不打烊”。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中秋慰问、冬装发放、春节慰问等资助项目,加强了学校与受助学生之间的情感纽带,增强了人文关怀。第二,绿色通道定制礼包“有心思”。连续多年为学生发放爱心大礼包,2022年为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提供了个性化定制爱心大礼包。第三,疫情防控专属物资“有层次”。针对疫情防控不同阶段的特点,在精准摸排学生困难需求的基础上,面向不同群体,分层分类做到精准资助。设立专项补助金,发放临时困难补助;关爱留校学生,发放防疫补贴。第四,洪涝灾害专项资助“有响应”。2021年暑期面对河南洪涝发生,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受灾学生第一时间发放了受灾补贴。对于还未入学的新生,由辅导员积极联系学生了解受灾情况,组织申请困难补助。第五,“爱心屋”让爱心奉献“有回响”。在校区建设“爱心屋”,上架学生日常所需学习用品、电子产品、求职正装等货品,实施学生志愿服务时长兑换爱心币、爱心币兑换奖品爱心互动模式,拓展有偿资助项目,实现成长-回馈-激励-再回馈的良性循环。
  受助学生“全方位”发展。“胡杨计划”强调让育人元素体现在资助工作的方方面面,围绕资助育人体系建设,结合不同年级学生成长需求和不同群体发展方向,从思想引领、精神激励、素质拓展、成长保障四个方面,构建“阶梯化”的初阶、中阶、高阶培训平台,努力让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共享发展机遇。搭建思想领航平台;搭建榜样示范平台,引导学生追求卓越;搭建素质提升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搭建成长保障平台,为学生发展保驾护航。
  结 语
  资助育人工作是对高校人才培育能力的重要检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希望学有所教,也渴望学有所成。资助育人工作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动实践,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要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通过助学着力培养大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培育坚定的理想信念,优良的道德品质,丰富的专业知识。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练就过硬本领,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实干家,回馈社会,回报国家。
  参考文献
  [1]叶磊:《发展型资助视野下高校创业实训平台的建设路径研究——以东华大学为例》,载《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2):206-210页。
  [2]刘卫锋:《从“资助助人”向“资助育人”转变》,载《中国高等教育》,2016(08):42-44页。
  作者简介
  张采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