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6版
系统观念下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成效提升路径研究
践育人工作,也应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有机协作,协同育人。第一课堂能规范实践育人形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第二课堂能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直接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只有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才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实践热情,并为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实践平台。第一课堂教学体系已经得到时代印证,经过多年发展,无论是从对于师资力量的培养选拔、高校学生的专业培养,还是教学体系配套软硬件设备等均发展较为成熟。因此,应重点推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体系优化和数字转型。做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的资源配套,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实施原则、管理机制。如成立第二课堂创新能力培养领导小组,按周期召开工作会议,或将教师参与第二课堂工作量计入课时量,对在参与指导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一定的荣誉认定或奖励等。要实现人才培养的数据资源共享,将第二课堂数据库与第一课堂教务系统相互补充,“形成数据对接、课程互动,与财务系统形成资金模块匹配,与学生事务管理系统形成学业预警联动,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开放式的数据库。”[7]为高校关于人才培养相关政策研制提供精准的、有力的原始数据支撑。
  坚持全面性总结:提增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的社会美誉度
  全面而非片面的观点是系统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全面,即必须从事物的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出发,去认识和理解事物,不论其好坏,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总结是对阶段工作的总体评价及成果推广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必经之路,它包括对已有工作实践的理性理解、对存在制约工作成效因素的剖析把握,及对工作成果推广运用。
  (一)构建“点面结合”的工作评价体系
  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实施过程效率如何,育人成效和效果如何,需要适时地评估检验,但是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复杂性需要评价多视角、动态化,很难用一套生硬的指标一次性地加以测试,评价需要定性与定量、结果与过程等各方面相统一,建立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指标合理、评价方法科学的工作评价体系。一是要坚持总体评价与典型分析相结合。综合考虑党政评价、学生评议、第三方测评等可预期、可描述、可度量的评价。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实践育人活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是否起到积极作用来考察,根据大学生参与实践育人活动的情况考核评估,坚持结果收获与过程体验相结合,既考虑到大学生实践报告等成果,也要注意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二是要坚持学校评价与实践基地评价相结合。既要依据学校指导教师的考评结论,也要充分考虑实践基地的意见建议,综合鉴定大学生的实践育人成果,真实准确地反映实践育人工作成效,为实践育人机制的发展方向和改进力度提供有效依据。通过客观记录、认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和成果,将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团员民主评议、评优评先、推优入党等的重要参考,为社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提供具有规范性、公信力的科学参考依据。
  (二)构建“虚实结合”的价值应用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既要重务实,又要善务虚,把务实与务虚有机结合起来,就实论虚,以虚率实,才能做好各项工作。”[8]所谓“务虚”,即强调对精神世界的改造,与强调改造客观世界的“务实”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社会实践兼具人才培养和物质创造的双重价值,既能促成学生品德锤炼和能力提升,又能通过调查调研、创新创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实践育人的价值应用体系,一是要“以实论虚”,不断丰盈学生精神境界。通过开展项目化的实践活动,以实践认知促自我内省,以自我内省助全面发展,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促进感知、理解、思维等认知能力的发展,又发挥“内省”的向上牵引功能,通过交流、展示、分享、总结等方式实现内在升华,实现学生良好品格的发展和正确价值观的生成。二是要“以虚率实”,不断促成实践成果转化。实践成果的转化和巩固是实践育人工作是否圆满完成的标志,高校共青团应引导师生将实践成果转化为建设性举措及实实在在的服务产品。要组建工作专班,为学生发表论文、参与竞赛、申请专利等学术型实践成果转换提供指导和帮助。坚持双向受益、权责明晰、长远规划、管理规范等原则,推动实践基地建设等活动型实践成果巩固。
  (三)构建“横纵结合”的宣传推广体系
  要想提升实践育人工作的品牌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必须构建“横纵结合”的新媒体宣传矩阵,将实践育人工作中典型案例和感人故事讲好、讲活、讲深、讲透。一是要聚焦纵向的“上下联动”。要完善层级成果分享和总结表彰机制,以表彰先进、选树典型、总结经验,促进实践育人长效化发展,强化实践育人工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