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数字乡村发展模式探究
开展数字乡村试点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抓手,也是释放数字红利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
长武县积极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在“数字乡村长武红”模式中提出“1+8”规划,即一个县级总体规划加八个试点村建设方案。2022年,建成了亭口镇宇家山村、彭公镇槐庄村两个第一批数字乡村试点村,探索形成数字化促进三产融合的“亭口模式”和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的“彭公模式”。
亭口镇宇家山村以数字党建赋能乡村振兴,探索打造“云上宇家山·链上党建”工作新模式,创办数字电商培训学院,聚焦商产融合,引领和发展直播电商、短视频电商、农产品众筹、预售、定制等农村电商新业态,着力提升农业发展、农民素养、稳岗就业、人才培养、红色资源、基层治理和农民生活的数字化水平。
彭公镇槐庄村是整体搬迁新村,位于县城城北5公里处,拥有集中式关中风情民居194套,由于交通便利、居住集中、功能齐全、民风淳朴,成为全县首批打造的数字乡村试点村,建成“数字监控”“云上槐庄”“智慧养老”“数字治理”四大平台,整合便民服务中心和“七室一院”软硬件资源,推动协作共建、协同共治和协力共荣,为全县数字乡村试点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
下一步,长武县将根据其余六个村的特色优势,进行第二批数字乡村试点建设。例如十里铺村将重点以窑洞文化、驿站文化、农耕文化为核心,对其文旅方面进行数字化改造;孝村将加强“孝”文化场景的打造、一村一史文化中心的建设以及数字果库、智慧养殖、日照中心智能化的建设;牛王村将重视数字果园可视化信息接入,打造智慧果园+数字养殖模式以及治理一号通+智慧养老健康小屋的建设等。
长武县发展模式对陕西数字乡村发展的启示
(一)加快设施建设,促进共建共享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在建设之前,首先要针对当地的设施基础以及发展需求量身定制乡村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确定优先发展的项目和区域,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其次,在规划制定以后,需加强对乡村基础设施的多渠道投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工程量大且惠及众人的大型项目,不仅需要政府资金的支持,还需鼓励和引导资本以及农民合作社等多方进行资金支持。
在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乡村电信普遍服务,对于发展基础较弱的地区,继续加强4G基站建设,确保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对于网络设施较为完善的地区,以需求为导向,逐步推动5G以及千兆光纤网络向乡村蔓延。其次,对乡村原有的传统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完善农村道路设施建设,提升农村路况监测自动化能力以及管理自动化水平;加强农村电网建设,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为乡村提供清洁能源支持;实施农村电网数字化改造工程,逐步建设电网数字化、智能化;加大对水利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力度,包括灌溉系统、水库、水井等,提高农田灌溉和农业用水效率,增加农业产出。建设完成后,要加强对数据的采集与应用,整合各级农业农村数据资源,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构建农业农村大数据“一张图”,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数据服务,为农村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二)依托资源优势,建设特色乡村
陕西省地处三秦大地,文化底蕴深厚、科教资源丰富、气候复杂多样,陕南、关中、陕北资源禀赋各不相同。陕南地区生态宜居环境水平较好,是中国第二大富硒区,是全球海拔最高的茶区,也是我国的传统生态农业基地;关中地区科技资源雄厚,数字基建布局水平相对较高;陕北地区是中国马铃薯的重要产区,同时也是农作物、杂粮、羊的重要产地。数字乡村建设要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模式,助力乡村发展。
2021年,陕西省发改委印发《陕西省特色小镇培育创建方案》,结合陕西发展实际,划分先进制造类、科技创新类、创意设计类、商贸流通类、文化旅游类、体育运动类、三产融合类等七类特色小镇,下发各地区进行申报,对申报成功的地区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考核,考核优异的进行重点建设,并予以一定倾斜支持;考核一般的予以发展指导,连续两年考核均一般的予以除名。目前陕西省特色小镇建设势头强劲,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发展中存在良莠不齐、类型单一、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因此,在建设特色乡村时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引领,严格划定特色小镇边界,合理规划产业、生活、生态等空间布局,突出特色打造,弘扬传统文化,形成“一镇一风格”。
(三)鼓励电商发展,提高数字素养
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业态,正逐渐改变着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农村电商的发展,传统的销售模式逐渐被更加便捷的网络模式替代,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也
长武县积极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在“数字乡村长武红”模式中提出“1+8”规划,即一个县级总体规划加八个试点村建设方案。2022年,建成了亭口镇宇家山村、彭公镇槐庄村两个第一批数字乡村试点村,探索形成数字化促进三产融合的“亭口模式”和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的“彭公模式”。
亭口镇宇家山村以数字党建赋能乡村振兴,探索打造“云上宇家山·链上党建”工作新模式,创办数字电商培训学院,聚焦商产融合,引领和发展直播电商、短视频电商、农产品众筹、预售、定制等农村电商新业态,着力提升农业发展、农民素养、稳岗就业、人才培养、红色资源、基层治理和农民生活的数字化水平。
彭公镇槐庄村是整体搬迁新村,位于县城城北5公里处,拥有集中式关中风情民居194套,由于交通便利、居住集中、功能齐全、民风淳朴,成为全县首批打造的数字乡村试点村,建成“数字监控”“云上槐庄”“智慧养老”“数字治理”四大平台,整合便民服务中心和“七室一院”软硬件资源,推动协作共建、协同共治和协力共荣,为全县数字乡村试点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
下一步,长武县将根据其余六个村的特色优势,进行第二批数字乡村试点建设。例如十里铺村将重点以窑洞文化、驿站文化、农耕文化为核心,对其文旅方面进行数字化改造;孝村将加强“孝”文化场景的打造、一村一史文化中心的建设以及数字果库、智慧养殖、日照中心智能化的建设;牛王村将重视数字果园可视化信息接入,打造智慧果园+数字养殖模式以及治理一号通+智慧养老健康小屋的建设等。
长武县发展模式对陕西数字乡村发展的启示
(一)加快设施建设,促进共建共享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在建设之前,首先要针对当地的设施基础以及发展需求量身定制乡村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确定优先发展的项目和区域,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其次,在规划制定以后,需加强对乡村基础设施的多渠道投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工程量大且惠及众人的大型项目,不仅需要政府资金的支持,还需鼓励和引导资本以及农民合作社等多方进行资金支持。
在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乡村电信普遍服务,对于发展基础较弱的地区,继续加强4G基站建设,确保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对于网络设施较为完善的地区,以需求为导向,逐步推动5G以及千兆光纤网络向乡村蔓延。其次,对乡村原有的传统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完善农村道路设施建设,提升农村路况监测自动化能力以及管理自动化水平;加强农村电网建设,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为乡村提供清洁能源支持;实施农村电网数字化改造工程,逐步建设电网数字化、智能化;加大对水利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力度,包括灌溉系统、水库、水井等,提高农田灌溉和农业用水效率,增加农业产出。建设完成后,要加强对数据的采集与应用,整合各级农业农村数据资源,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构建农业农村大数据“一张图”,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数据服务,为农村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二)依托资源优势,建设特色乡村
陕西省地处三秦大地,文化底蕴深厚、科教资源丰富、气候复杂多样,陕南、关中、陕北资源禀赋各不相同。陕南地区生态宜居环境水平较好,是中国第二大富硒区,是全球海拔最高的茶区,也是我国的传统生态农业基地;关中地区科技资源雄厚,数字基建布局水平相对较高;陕北地区是中国马铃薯的重要产区,同时也是农作物、杂粮、羊的重要产地。数字乡村建设要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模式,助力乡村发展。
2021年,陕西省发改委印发《陕西省特色小镇培育创建方案》,结合陕西发展实际,划分先进制造类、科技创新类、创意设计类、商贸流通类、文化旅游类、体育运动类、三产融合类等七类特色小镇,下发各地区进行申报,对申报成功的地区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考核,考核优异的进行重点建设,并予以一定倾斜支持;考核一般的予以发展指导,连续两年考核均一般的予以除名。目前陕西省特色小镇建设势头强劲,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发展中存在良莠不齐、类型单一、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因此,在建设特色乡村时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引领,严格划定特色小镇边界,合理规划产业、生活、生态等空间布局,突出特色打造,弘扬传统文化,形成“一镇一风格”。
(三)鼓励电商发展,提高数字素养
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业态,正逐渐改变着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农村电商的发展,传统的销售模式逐渐被更加便捷的网络模式替代,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