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8版
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背景下云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央决定部署具体化。各地区各部门深入推进大气、水土污染防治工程,大力推动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一批“硬骨头”的环境问题得以改善和优化,环境质量提升,增强了人民对优良环境的获得感。
  (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云南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第一产业比重逐年递减,第二产业比重基本保持不变,但从2014年开始有了一定幅度的下滑,第三产业比重逐年递增,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产业结构进入优化升级的新阶段,2014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得到快速发展。[3]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云南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西部大开发二十年来,产业结构以传统农业为主向非农业为主转变,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三次产业结构逐步转型。[4]
  (五)开放型经济取得新进展
  伴随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拓宽,云南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施行,充分发挥了云南在自身地理和位置上的优势,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各国打开的一扇对外开放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口,不断加深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和交流,促进云南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期间,云南外贸规模持续扩大,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六)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西部大开发实施二十多年,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穿住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各项民生事业得到飞速发展,同时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体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脱贫攻坚取得了决胜性的成果。云南的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持续走高,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渐惠及全体人民。
  “五大一高”推进云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应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问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全面提升云南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嵌入度、贡献度和价值链地位。
  (一)“大保护”: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云南独特的自然地貌与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宝贵财富。新时代背景下,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保护好云南的碧水蓝天。过去,生态环境保护没有得到高度重视,使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采矿产资源是经济快速发展中首要考虑的重点。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新格局,要坚持“大保护”概念,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摆在重中之重,把环境保护、资源科学开采摆在优先位置,实现对资源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推行,让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的改善。
  (二)“大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倡议让西部地区成为对外开放前沿,云南应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高对外开放服务水平,扩大与“一带一路”国家在开放领域的交流合作,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挖掘自身发展潜力,提高发展水平。
  积极深入推动自贸区、边境开放经济贸易合作区、跨境经济贸易合作区、辐射中心建设;推进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优化沿边地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贸易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等各开放合作功能区布局和功能定位;建设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出口产品加工基地、物流中心。[5]
  (三)“大建设”:实现内连外通,推动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时代背景下,云南应深化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区等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加强与周边各个省份的深入合作;对外与整个东南亚、南亚等周边地区积极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战略合作,增强对南亚和东南亚的辐射力和带动力,让云南发挥国内国际深化合作的桥梁纽带作用。新时代云南要成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与东中部地区产业进一步展开合作,加强八大产业领域的创新,成为部分领域先进制造业节点,带动云南产业发展,实现内外连通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转变,为产业体系现代化转型做好铺垫,不断推动现代化产业的形成。
  (四)“大融合”:推进城乡融合和民族融合高质量发展
  城乡融合协同发展是缩小当前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的重要一步。乡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因此需要大力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农业和乡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乡村全面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解放农村生产力。继续加快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优化全省各地区的城镇空间布局,以城市群作为其主体的形式,以大中小城市、小城镇为其依托,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步伐,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效的载体,[6]加强城市的质量建设,提升城镇的承载力和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