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自治县公共服务供给困境和优化对策
T县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的对策建议
深刻剖析T县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表现和原因,其优化路径和对策建议的提出,同时对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有借鉴意义。
(一)立足当地实际,建设服务体系
一是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需求,在国家标准的框架内,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及标准,要对公共服务内容的特殊性、形式的特殊性给予更多关注,将民族特殊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融汇于政策原则、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同时注重体现覆盖广、易操作、便利便捷等特点。二是贴合当地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本区域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交通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不能随意复制照搬,要体现全局性、计划性、前瞻性以及科学性。三是在原本经济条件有限、公共服务不足的基本现状下,更要注重将比较有限的公共服务提供给最迫切需要的群体,侧重考虑公平性。
(二)发展县域经济,保证公共服务投入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宏观经济发展与微观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对县级公共服务的供给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几乎决定着公共服务供给的财政保障的多与少。县域经济包括县、乡、村三级的经济个体和组织,也包括多种所有制形式、各种经济类型。一是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地域特色,制定促进经济实体、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培育本区域特有的民族品牌和龙头企业。二是找到本区域内的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区位、资源、成本优势,找准定位,主动向发达地区取经,争取融入区域经济圈;三是打破县域发展壁垒,冲破行政区划藩篱,促进各类资源和人才良性交流和互动,加强信息资源共享。
(三)创新多元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无论是新公共管理理论还是公共选择理论,都提倡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一是保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地位不变,在负担起供给重任、履行好供给义务的前提条件下,统筹好全局。二是充分调动起社会力量,引导企业在经营营利的同时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号召社会资本参与社会事业,进入公共服务供给领域,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供给机制。三是对政府和社会力量在公共服务供给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清晰的界定,由政府提供普遍性、基础性的公共服务,社会力量则起到补充和辅助的作用,提供个性化和定制服务,在供给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找到合作的契合点。
(四)建立科学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树立效果意识,建立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倒逼公共服务供给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一是确定评价的主体。政府机构内部的评价,以上级主管为评价主体;群众是公共服务的直接接收者,对公共服务的效果最有发言权,可作为主要评价人;可引入专业的第三方评价机构,这种机构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评价方法相对科学,评价过程干预的可能性较小,会使得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和公正。二是确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完善评级指标,把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作为重要指标选入指标体系,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更新指标。三是确定科学的评价程序。在开展评价时,可邀请公共管理领域的专家对程序进行科学评价,邀请群众和干部对过程进行监督。
结 语
基本公共服务的普及、普惠,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指征。T县依照国家标准建立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但较国内发达区县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要从多方发力,相信通过努力,建立现代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已在不远的前方。
参考文献
[1]熊兴、余兴厚、王宇昕:《基本公共服务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来自三峡库区重庆段区县的例证》,载《西部论坛》,2019(6):110-121页。
[2]熊小林、李拓:《基本公共服务、财政分权与县域经济发展》,载《统计研究》,2018(2):66-74页。
[3]石兴安、龙光标:《民族地区贫困县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化解思路》,载《凯里学院学报》,2016(2):43-46页。
[4]孙荣、王歆昱:《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资金监管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3):108-113页。
[5]郭庆、郭斌:《秦东地区县级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困境及其对策》,载《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12):77-83页。
[6]罗思洁:《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协同供给机制探析》,载《创造》,2020(3):58-67页。
[7]张鹏:《后脱贫时代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的长效机制》,载《行政与法》,2021(7):58-67页。
作者简介
张莎莎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
深刻剖析T县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表现和原因,其优化路径和对策建议的提出,同时对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有借鉴意义。
(一)立足当地实际,建设服务体系
一是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需求,在国家标准的框架内,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及标准,要对公共服务内容的特殊性、形式的特殊性给予更多关注,将民族特殊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融汇于政策原则、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同时注重体现覆盖广、易操作、便利便捷等特点。二是贴合当地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本区域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交通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不能随意复制照搬,要体现全局性、计划性、前瞻性以及科学性。三是在原本经济条件有限、公共服务不足的基本现状下,更要注重将比较有限的公共服务提供给最迫切需要的群体,侧重考虑公平性。
(二)发展县域经济,保证公共服务投入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宏观经济发展与微观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对县级公共服务的供给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几乎决定着公共服务供给的财政保障的多与少。县域经济包括县、乡、村三级的经济个体和组织,也包括多种所有制形式、各种经济类型。一是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地域特色,制定促进经济实体、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培育本区域特有的民族品牌和龙头企业。二是找到本区域内的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区位、资源、成本优势,找准定位,主动向发达地区取经,争取融入区域经济圈;三是打破县域发展壁垒,冲破行政区划藩篱,促进各类资源和人才良性交流和互动,加强信息资源共享。
(三)创新多元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无论是新公共管理理论还是公共选择理论,都提倡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一是保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地位不变,在负担起供给重任、履行好供给义务的前提条件下,统筹好全局。二是充分调动起社会力量,引导企业在经营营利的同时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号召社会资本参与社会事业,进入公共服务供给领域,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供给机制。三是对政府和社会力量在公共服务供给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清晰的界定,由政府提供普遍性、基础性的公共服务,社会力量则起到补充和辅助的作用,提供个性化和定制服务,在供给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找到合作的契合点。
(四)建立科学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树立效果意识,建立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倒逼公共服务供给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一是确定评价的主体。政府机构内部的评价,以上级主管为评价主体;群众是公共服务的直接接收者,对公共服务的效果最有发言权,可作为主要评价人;可引入专业的第三方评价机构,这种机构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评价方法相对科学,评价过程干预的可能性较小,会使得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和公正。二是确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完善评级指标,把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作为重要指标选入指标体系,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更新指标。三是确定科学的评价程序。在开展评价时,可邀请公共管理领域的专家对程序进行科学评价,邀请群众和干部对过程进行监督。
结 语
基本公共服务的普及、普惠,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指征。T县依照国家标准建立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但较国内发达区县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要从多方发力,相信通过努力,建立现代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已在不远的前方。
参考文献
[1]熊兴、余兴厚、王宇昕:《基本公共服务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来自三峡库区重庆段区县的例证》,载《西部论坛》,2019(6):110-121页。
[2]熊小林、李拓:《基本公共服务、财政分权与县域经济发展》,载《统计研究》,2018(2):66-74页。
[3]石兴安、龙光标:《民族地区贫困县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化解思路》,载《凯里学院学报》,2016(2):43-46页。
[4]孙荣、王歆昱:《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资金监管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3):108-113页。
[5]郭庆、郭斌:《秦东地区县级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困境及其对策》,载《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12):77-83页。
[6]罗思洁:《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协同供给机制探析》,载《创造》,2020(3):58-67页。
[7]张鹏:《后脱贫时代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的长效机制》,载《行政与法》,2021(7):58-67页。
作者简介
张莎莎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