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3版
艺术设计专业群服务陕西特色文化产业能力提升途径研究
联网可以让本地的传统文化通过多种新媒体的形式推广出去,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甚至可以使得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体验传统的剪纸、泥塑等美术工艺。
  深化文化传承职能,挖掘艺术设计类专业优势
  “一带一路”倡议给陕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华阴老腔、陕北剪纸、户县农民画等艺术形态逐渐引起了全国艺术工作者的兴趣。陕西的各类高校也开展了大师进课堂、社会实践、文化讲座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块,以促进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对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来说,可以凭借自身的专业优势,和陕西的特色文化进行融合。陕西的特色文化发展与国内一线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对于历史文化的挖掘、城市特色的提炼、文化产品的设计和再生远远不够。[3]
  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服务地方的特色文化产业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大都在地方从事创意、设计等相关工作,他们的职业能力直接影响着行业的发展。这就对高职院校深挖自身专业优势,构建新形态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群服务陕西特色文化产业途径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该纲要为陕西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中职业院校的作用指明了方向,也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如何服务区域经济提供了思路。
  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凭借多个相关专业相互支撑,在特色文化的传承转型及服务产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可以将传统技艺引入课堂,开展相关课程进行技艺传承,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则可以在虚拟现实、新媒体传播层面进行特色文化的推广和延展。
  1、架构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为提高服务产业的能力,方案应该参照陕西特色文化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借助第二课堂、专项实训、课程改革来融入特色文化。例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特色文化传承模块,根据不同的学期设置不同的专项实训,对标陕西当地不同的文化进行实训。实训的形式可以采用实地考察、技能拓展、专题报告、校外实践等灵活多样的形式。[4]
  2、依托企业行业,进行课程改革
  对于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大部分学生知之甚少,在学习和研究方面做不到系统化、深入化和产能化。鉴于此,学校在课程改革的时候应该邀请相关企业参与进来,深挖课程的内涵建设,有机融入陕西地方特色文化,以课程的形式开展技艺传承,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软件课程教学的项目部分融入特色文化,将其设计成有趣的项目,在项目的设计完成中进行课程思政、文化传承。经过实践检验,学生对项目中融入的文化教育接收程度更高。
  陕西地区的文化公司、设计企业众多,他们丰富的经验是设计类专业开展教学的宝贵资源。学校应该与这类企业展开合作,进行课程建设,开展校企共建课程,做到与企业共同进退、与行业不脱节。[5]
  3、深挖产教融合,建立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
  深化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实现产教融合的基本途径。校企一体化育人,根据不同的企业属性和需求,院校要做到合理灵活地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才能建立良好的合作生态。本课题组深入研究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及相关企业的各自特征,力求在校企合作中找到平衡点。
  校企合作使学生接受了企业文化、设计标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的熏陶,为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针对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院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应该偏重于地方特色明显、原创属性较高的企业进行深入合作。课程共建、企业项目进课堂、企业第二课堂、订单式培养、学徒制管理等手段可以灵活运用。例如,艺术设计类专业可以和陕西的文创产品设计工作开展合作,利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进行校企平台的建立,在文创产品的设计前期,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创意筛选和成型设计,并且可以围绕某一项目开展校内设计竞赛,以赛促教,达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的。
  4、建立大师工作室,传承地方特色文化
  设立大师工作室,是建立行业培养技能人才的新路径。所谓“大师”,均为某传统艺术的领军人物,对于陕西特色文化有着资深的造诣。聘请大师进高校,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建立工作室,既能将特色文化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建立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对于传统艺术的推广有一定的作用。大师以其精湛的技能和丰富的成长经历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匠心精神和职业精神。大师工作室的建立使特色文化产业与技能教育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实现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相统一。例如设计专业群建立“铜川耀州瓷大师工作室”,邀请耀州瓷大师进校讲课,举行拜师仪式,将对耀州瓷艺感兴趣的同学纳入工作室,按照企业要求进行管理,最终创作成品进行展览展示。对于适合批量制作的创意作品可以面市销售,增加学生的市场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