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8版
高校大学生海防意识培育的路径探索
研究成果对于丰富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进具有借鉴意义。其次,目前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海防教育有关的教学设施、技术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投入不足,相关设施建设落后,很难提供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海防意识培育的教学资源;部分高校对于海防教育的课外实践基地的挖掘不深入,学生学习海防知识的第二课堂拓展不足,教学空间局限于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场地和课时不足。由此可见,高校继续加大专项资源投入是提升大学生国防综合素质,有效培养高素质海防军事人才的客观需要,也是助力国家海洋国防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二)高校大学生海防意识普遍不足
  目前大学生海防意识普遍较为薄弱,高校面向大学生的海防意识培育发展长期存在不均衡、不全面等问题。海防工作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作为综合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的高校大学生群体应关心关注国家海防事业发展。然而,据教学实践和调研数据反馈,当下高校大学生对于我国国土面积的概念大多停留在约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范畴中,对于我国拥有的约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或“蓝色国土”的概念相对缺失。在高校国防教育中,普及海防知识,持续强化大学生的海防意识培育已势在必行。我国建设强大的海防是我国海洋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和大局意识还应不断强化。
  (三)高校大学生海防课外实践参与不足
  当前部分高校的海防意识培育以课堂教学为主,甚至完全通过课堂教学完成,学生海防课外实践参与度严重不足,学生第二课堂扩展程度不够的问题较为突出。部分高校与本地爱国主义教学基地、驻地部队和军事院校联动不充分,未能形成军地协力、军民携手良好局面。教学过程中的课外实践环节缺失,学生海防课外实践参与不足,教育教学路径单一,难以提升学生学习海防知识的兴趣,无法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海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经验,学生学习质效不高。高校应不断拓展海防教育的课外实践基地,发挥社会育人功能,让学生通过体验式、沉浸式的实地感知学习,促进海防理论知识的普及,引导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海防,树立科学、正确的海防观念,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海防意识,为我国海洋强国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加强大学生海防意识培育的路径
  (一)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是解决海防意识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关键,充分认识到提高大学生海防意识的重要性,在各方面予以政策上支持并切实抓好落实,为高校海防意识教育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政府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当地的国防海防意识教育并抓好落实。教育主管部门要把海防意识教育当成系统工程来抓,对教育管理、教育目标、教育的内容形式以及教育保障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规定。[5]
  此外,海防意识的树立和强化离不开海防知识的宣传普及,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与高校联动,主动借助新媒体平台赋能海防知识宣传。在宣传海防知识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已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新媒体平台,发挥新媒体平台的海量化、专门性、快捷性、兼容性等特点,与时俱进,应时而变,贴近大学生,用好新媒体这个助推器。在海防知识宣传普及过程中,对新媒体的运用,不但形式上拥有,更要机制上完善,不搞运动式、冲锋式的宣传教育,应循序持续,久久为功。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从设施和经费投入、专职人员配备、内容科学设置等予以配套。
  (二)优化海防课程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加强大学生海防教育的基础且关键的环节,应持续优化海防课程课堂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大学生海防教育可作为其必修课《军事理论课》的授课内容,其教学内容在《军事理论课》教学大纲的第一章中国国防、第二章国家安全和第四章现代战争中均可融入。同时作为大学生必修的军事理论课也是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海防意识培育作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一部分,以历史学知识和国防知识为主体,可将思想教育与引领融入学习与实践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引导学生在海防史学习中培养爱国情感、涵养家国情怀,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多维发展的教育目标。
  对学生海防意识的培养,可从认识海防的重要性开始。如何体现海防的重要性,最具有说服力的便是呈现海防出现危机后将会产生的严重后果。[6]教师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可引入案例式、情景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高校要系统性地组织授课教师集体备课和研讨,外出交流和进修,持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方法。
  (三)拓展海防教育课外实践培育
  高校在大学生海防意识培育过程中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实现课外实践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高校可加强与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