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探析
全面领会,使学生了解最新的时代精神,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政治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时代新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供给现状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供给主体素质参差不齐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对于办好整个国民教育至关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存在供给主体狭隘化,还存在主体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高校思政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局限于思政课教师,还应该由辅导员、各任课教师同时发力。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完全在思政课教师身上,加之教师的科研任务比较重、同时对于主体的责任意识模糊,对这一重任也不能完全承担。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本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但我国高校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不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没有通读过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本专业的专职教师,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强。同时,有些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只是在近几年才不断完善发展起来的,不是很成熟。
2、传统的教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
教学模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一种理论先行的模式,对学生“灌输”式的教学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只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理论的枯燥无味更使学生厌倦思想政治课,效果适得其反。“按理说,理论与实践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指导与支撑关系,才不会陷入‘空洞’与‘盲目’的双重窠臼。”[2]重理论、轻实践,或重实践、轻理论,都会犯错误。这是因为教师没有了解到学生的需求,缺乏和学生切实的沟通。“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仅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听课效率,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在上课期间的“低头率”很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调动起来。
3、教材更新速度与学生需求不同步
首先是教材的更新速度与学生的需求不同步,有些重大会议所贯穿的思想在会议结束后同学们已经掌握,但教材更新速度需要延缓才能更新,并且高校教材无论是与高中教材或者大学教材的衔接程度来看,都存在着内容重复的现象。这种需求不同步也是学生不喜欢思政课的一个原因,更不必说因材施教了。
4、网络环境和错误思潮影响价值判断
网络谣言等负面舆论“不仅冲击大学生思想价值判断,也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3]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越来越好,无论是个体形成还是思维变化都越来越独立,更倾向于接受新事物,并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发现新的事物和理论,以此来挑战已有的权威。网络环境是多元化、开放性的,它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文化,一些不当言论和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供给新路径
1、优化供给主体,增强思政教育合力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就需要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对于办好整个国民教育至关重要。要达到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之间的平衡发展,就需要不断深化教师管理改革,要加快从教师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师德师风的端正、业务能力的增强等各方面相互促进的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
构建多元主体的思政教育队伍和模式,首先供给主体应该将思政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因此,教师应将自己掌握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了解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思想政治专业课教师要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符合时代发展的理论,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精华,同时改变和更新一些教条主义的观点,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高校思政教育要坚持“三全育人”的育人模式,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全员育人机构,协同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育人职责,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铺垫。
2、创新供给方式,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
供给主体要不断创新供给方式,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教师教育模式创新为突破,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变成以互动性为导向,由原来的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真理性、时代性和个性化教育,善于守正创新,寻找出新的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混合式教学方式崭露头角并且日渐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例如: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理论专业《经典著作》解读课程,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从教师主讲、学生单纯地听,转变为由学生分组主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供给现状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供给主体素质参差不齐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对于办好整个国民教育至关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存在供给主体狭隘化,还存在主体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高校思政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局限于思政课教师,还应该由辅导员、各任课教师同时发力。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完全在思政课教师身上,加之教师的科研任务比较重、同时对于主体的责任意识模糊,对这一重任也不能完全承担。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本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但我国高校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不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没有通读过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本专业的专职教师,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强。同时,有些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只是在近几年才不断完善发展起来的,不是很成熟。
2、传统的教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
教学模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一种理论先行的模式,对学生“灌输”式的教学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只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理论的枯燥无味更使学生厌倦思想政治课,效果适得其反。“按理说,理论与实践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指导与支撑关系,才不会陷入‘空洞’与‘盲目’的双重窠臼。”[2]重理论、轻实践,或重实践、轻理论,都会犯错误。这是因为教师没有了解到学生的需求,缺乏和学生切实的沟通。“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仅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听课效率,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在上课期间的“低头率”很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调动起来。
3、教材更新速度与学生需求不同步
首先是教材的更新速度与学生的需求不同步,有些重大会议所贯穿的思想在会议结束后同学们已经掌握,但教材更新速度需要延缓才能更新,并且高校教材无论是与高中教材或者大学教材的衔接程度来看,都存在着内容重复的现象。这种需求不同步也是学生不喜欢思政课的一个原因,更不必说因材施教了。
4、网络环境和错误思潮影响价值判断
网络谣言等负面舆论“不仅冲击大学生思想价值判断,也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3]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越来越好,无论是个体形成还是思维变化都越来越独立,更倾向于接受新事物,并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发现新的事物和理论,以此来挑战已有的权威。网络环境是多元化、开放性的,它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文化,一些不当言论和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供给新路径
1、优化供给主体,增强思政教育合力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就需要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对于办好整个国民教育至关重要。要达到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之间的平衡发展,就需要不断深化教师管理改革,要加快从教师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师德师风的端正、业务能力的增强等各方面相互促进的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
构建多元主体的思政教育队伍和模式,首先供给主体应该将思政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因此,教师应将自己掌握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了解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思想政治专业课教师要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符合时代发展的理论,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精华,同时改变和更新一些教条主义的观点,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高校思政教育要坚持“三全育人”的育人模式,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全员育人机构,协同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育人职责,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铺垫。
2、创新供给方式,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
供给主体要不断创新供给方式,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教师教育模式创新为突破,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变成以互动性为导向,由原来的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真理性、时代性和个性化教育,善于守正创新,寻找出新的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混合式教学方式崭露头角并且日渐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例如: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理论专业《经典著作》解读课程,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从教师主讲、学生单纯地听,转变为由学生分组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