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0版
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实现路径的探索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包括校外志愿服务和校园志愿服务,高校应保障校外校内志愿服务均衡发展。

育人功能认识不充足、育人管理机制不成熟、育人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一)志愿服务育人功能认识不充足
  目前许多高校不够重视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一方面,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过于注重形式而轻内容,导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高,获得感和成就感不足。另一方面,未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进行引导,部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目的不纯粹,使志愿服务育人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对志愿服务育人功能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志愿服务组织者和参与者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存在偏差,易出现随着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团队规模不断缩小的情况,不利于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实现。
  (二)志愿服务育人管理机制不成熟
  近几年高校志愿服务快速发展,大趋势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但仍然存在管理机制不成熟的问题。首先,缺少专业化管理,高校一般未设立专门的指导管理部门,主要以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主导,学生自愿参与,而受学制限制,无法形成一支稳定的管理队伍,难以维持管理上的延续性。其次,培训力度不够,志愿者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最后,奖励机制不完善,落后的管理机制无法充分调动志愿者们的积极性,不利于形成良性循环的志愿服务育人氛围。
  (三)志愿服务育人保障体系不完善
  目前,部分高校也开始重视志愿服务育人保障体系建设,但还存在着资金保障不到位、法律保障机制不健全,组织保障机制不严密等问题。资金经费是开展志愿服务的保障,以支教为例,路费、教材、食宿等都需要经费支持,能够缓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资金压力。法律保障机制能保障志愿者自身的合法权益,促使志愿服务活动依法有序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往往需要多部门的协同配合,目前高校内部各部门的协同力度不够,志愿服务育人保障体系中组织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路径探索
  (一)加强专业组织管理,推动志愿服务规范化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跟学校的课程资源、师资配备等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优化志愿服务组织管理,需要从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组织保障等多方面下功夫。加强顶层设计,要从学校层面重视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发挥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力量,比如学校团委、学工部,加强对志愿服务组织的领导,拓宽信息渠道,有助于提高志愿服务组织者的站位,致力于开展符合大学生时代特征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活动,提高育人实效。加强制度保障,让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管理更具科学性,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工商管理学院为例(以下,简称学院),制定《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时长管理条例》和《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奖励办法》,完善志愿者招募环节,加强志愿者登记管理,丰富志愿者培训内容,建立考核监督反馈机制,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长效发展。加强组织保障,要充分利用高校党团组织的组织优势,把志愿服务放在德育的核心位置。以学院青协为例,根据不同需求招募志愿者,比如以班级为单位承办教学楼清扫活动,以团支部为单位承办爱心捐物活动,既能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也能实现个人价值。此外,学院还成立党员服务队、党员先锋岗等,进一步强化党员的奉献意识和服务意识。
  (二)拓展志愿服务平台,确保育人效果持续化
  高校内部的优质资源往往被忽视,综合能力强和专业素养高的大学生志愿者群体没有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包括校外志愿服务和校园志愿服务,高校应保障校外校内志愿服务均衡发展。首先,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志愿服务社会化。高校应建立和校属地公益资源的联系,对后期开展志愿服务具有重要意义。以学院为例,在开展防艾系列活动中,联合尚善社工服务社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专业的知识宣讲和体验式的血液检测活动,使活动更丰富,更符合大学生群体的好奇特质。其次,要加大志愿服务基地建设力度,确保育人效果持续化。志愿服务活动向校外延伸,进学校、入社区、进企业,让志愿服务活动有生气、聚人气、接地气。学院青协在克拉玛依市第二小学、康城小学及平安苑社区等地建立志愿服务基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