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9版
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实现路径的探索
——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工商管理学院为例 刘 纷 于 笑 张 盼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

  志愿服务是高校开展实践育人的主要抓手,是大学生健全人格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和载体。高校在开展志愿服务育人活动的过程中,面临着育人功能认识不充足、育人管理机制不成熟、育人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应从志愿服务育人特征入手,剖析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实现过程中的难点和困境,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工商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育人成效,从组织管理、平台搭建、整合资源等多方面探索育人功能实践路径,指导志愿服务育人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高校志愿服务是实践育人的重要形式,是新时代高校一体化育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思政”教育体系下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新时代深化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功能,要立足社会发展进程,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明确志愿服务育人效果影响因素,持续完善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平台搭建、资源整合等育人路径,充分发挥高校人力优势、智力优势、物力优势,切实提升高校志愿服务育人效果,培养能担重任、可堪大用的新时代建设者。
  志愿服务育人特征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和改善,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在此背景下,志愿服务活动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实践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重视实践育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重要内涵,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拓宽了实践教育的渠道,在组织形式上和实践内容上具有理论性的体现,在教育方式和实施方式上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二是自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志愿服务的价值体现是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志愿服务的活动主体是个人,面向对象是社会群体,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日益社会化。三是传承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奉献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源远流长,志愿服务活动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又彰显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对志愿服务育人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启发志愿服务育人思维,把握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困境,针对性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困境分析
  教育部办公厅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也完善了“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内容。高校把志愿服务放在实践育人的核心位置,组织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大学生群体的奉献意识和担当意识。如今,各类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志愿服务团体蓬勃发展,服务对象逐渐丰富,服务形式也越发多样。从高校志愿服务育人整体来看,参与人数、参与规模和服务形式都在不断发展,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貌,但还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