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广西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济发展已成为我国与东盟国家深化合作的新热点。中国-东盟信息港承载着助推构建中国-东盟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使命,也是广西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服务我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抓手和平台。广西将以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突破口,以深化互联网经贸服务为动力,以加强技术合作与示范为牵引,以扩大网络人文交流为桥梁,加快建设面向东盟、服务西南中南的国际通信大通道,区域性国际大数据资源应用服务枢纽,面向东盟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高地,中国-东盟人文交流与普惠服务区域合作中心,从而更好服务我国与东盟全方位合作,助力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
在推动中国-东盟科技合作方面,广西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有基础。“十三五”期间,全区科技创新工作成效突出,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北部湾大学成功落户,推动建设22个省部级涉海科技创新平台;自治区级(含培育)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到42家、众创空间86家;截至2020年,培育瞪羚企业107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突破2800家;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拥有国家“五类”人才97人;与东盟9个国家建立了双边技术转移工作机制,建立了15个联合实验及创新中心和12个农业科技产业园,累计获认定13家国际级国际合作基地。
5、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平台,促进“一带一路”对外文化旅游合作
共建“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广西也肩负使命。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推进广泛深入的人文交流,可以促进不同文明互鉴共荣,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一是加大文化交流力度,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积极参与“欢乐春节”品牌活动。2013年以来,连续十年参与文化和旅游部“欢乐春节”活动,先后为越南、科威特、柬埔寨、突尼斯、新加坡、阿尔及利亚、印度、不丹、马来西亚、文莱、马耳他、新西兰等国家及香港、澳门地区,带去丰富多彩的展演活动,受到各国政要及民众的热烈欢迎。
积极参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合作共建。连续十年参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合作共建计划,先后与一批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合作举办“中国旅游文化周”“天涯共此时”等全球联动品牌活动和“广西文化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积极推进部省共建的河内中国文化中心的筹备和运营。2017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和越南国会主席阮氏金银共同为河内中国文化中心揭牌。积极推动广西经典文化艺术“走出去”,开展《刘三姐》走进东盟活动,推出以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为背景的舞剧《碧海丝路》作为国家文化交流的剧目,先后赴马来西亚、斯里兰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
二是打造旅游合作体系,增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打造海外宣传推广体系。与境外重要旅游客源地的旅行商或媒体合作,设立广西旅游推广中心。赴国外举办广西文化旅游专场推介活动,参加文化和旅游部“美丽中国”推广活动,德国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俄罗斯莫斯科国际旅游交易会、首尔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日本旅游博览会、世界旅游交易会等专业性强、影响力大的国际旅游展览,展示广西文化旅游的独特魅力。推动北海市加入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城市联盟。向文化和旅游部成功争取金砖国家旅游部长会议并于2022年9月19日在桂林市召开。
打造跨境旅游合作区。2015年中越两国政府签署《关于合作保护和开发德天-板约旅游资源的协定》,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成为中国首个跨境旅游合作区。积极推进中越省级联合协调会晤机制建立并实现常态化,共同召开8次以上省级会谈,对项目建设、游客管理、门票销售及优惠政策等达成初步共识。
提高往来便利化水平。完善与东盟国家的航线网络,广西已开通东盟9国20座城市26条定期航线,通航东盟航点数位居全国前列。推进旅游通关便利化智能化,桂林获批实施51国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和对东盟10国旅游团实行6天入境免签政策,东兴口岸实现人员6秒通关、日通关量最高达到4.7万人次,开通中国桂林-越南下龙“两国四地”黄金旅游线跨境自驾游。
加强旅游教育培训合作。充分发挥桂林旅游学院作为中国-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作用,举办19期东盟旅游人才培训项目、8期送教上门东盟基地项目和7期亚行培训项目,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设立“一带一路”国际学院,主动“走出去”开拓国外旅游教育培训市场。随着各项设施和措施的完善,境外游客赴广西的积极性不断提高。2019年,广西全区接待入境过夜游客623.96万人次,同比增长11%,全国排名第四;国际旅游(外汇)消费35.11亿美元,同比增长26.4%,全国排名第六。
三是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层次交流。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框架下,不断推出新的展会论坛合作平台。在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方面,每年举办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已延续至第17届,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一带一路”平台巩固计划和品牌提升计划。2014年首次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2017
在推动中国-东盟科技合作方面,广西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有基础。“十三五”期间,全区科技创新工作成效突出,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北部湾大学成功落户,推动建设22个省部级涉海科技创新平台;自治区级(含培育)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到42家、众创空间86家;截至2020年,培育瞪羚企业107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突破2800家;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拥有国家“五类”人才97人;与东盟9个国家建立了双边技术转移工作机制,建立了15个联合实验及创新中心和12个农业科技产业园,累计获认定13家国际级国际合作基地。
5、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平台,促进“一带一路”对外文化旅游合作
共建“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广西也肩负使命。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推进广泛深入的人文交流,可以促进不同文明互鉴共荣,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一是加大文化交流力度,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积极参与“欢乐春节”品牌活动。2013年以来,连续十年参与文化和旅游部“欢乐春节”活动,先后为越南、科威特、柬埔寨、突尼斯、新加坡、阿尔及利亚、印度、不丹、马来西亚、文莱、马耳他、新西兰等国家及香港、澳门地区,带去丰富多彩的展演活动,受到各国政要及民众的热烈欢迎。
积极参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合作共建。连续十年参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合作共建计划,先后与一批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合作举办“中国旅游文化周”“天涯共此时”等全球联动品牌活动和“广西文化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积极推进部省共建的河内中国文化中心的筹备和运营。2017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和越南国会主席阮氏金银共同为河内中国文化中心揭牌。积极推动广西经典文化艺术“走出去”,开展《刘三姐》走进东盟活动,推出以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为背景的舞剧《碧海丝路》作为国家文化交流的剧目,先后赴马来西亚、斯里兰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
二是打造旅游合作体系,增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打造海外宣传推广体系。与境外重要旅游客源地的旅行商或媒体合作,设立广西旅游推广中心。赴国外举办广西文化旅游专场推介活动,参加文化和旅游部“美丽中国”推广活动,德国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俄罗斯莫斯科国际旅游交易会、首尔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日本旅游博览会、世界旅游交易会等专业性强、影响力大的国际旅游展览,展示广西文化旅游的独特魅力。推动北海市加入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城市联盟。向文化和旅游部成功争取金砖国家旅游部长会议并于2022年9月19日在桂林市召开。
打造跨境旅游合作区。2015年中越两国政府签署《关于合作保护和开发德天-板约旅游资源的协定》,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成为中国首个跨境旅游合作区。积极推进中越省级联合协调会晤机制建立并实现常态化,共同召开8次以上省级会谈,对项目建设、游客管理、门票销售及优惠政策等达成初步共识。
提高往来便利化水平。完善与东盟国家的航线网络,广西已开通东盟9国20座城市26条定期航线,通航东盟航点数位居全国前列。推进旅游通关便利化智能化,桂林获批实施51国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和对东盟10国旅游团实行6天入境免签政策,东兴口岸实现人员6秒通关、日通关量最高达到4.7万人次,开通中国桂林-越南下龙“两国四地”黄金旅游线跨境自驾游。
加强旅游教育培训合作。充分发挥桂林旅游学院作为中国-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作用,举办19期东盟旅游人才培训项目、8期送教上门东盟基地项目和7期亚行培训项目,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设立“一带一路”国际学院,主动“走出去”开拓国外旅游教育培训市场。随着各项设施和措施的完善,境外游客赴广西的积极性不断提高。2019年,广西全区接待入境过夜游客623.96万人次,同比增长11%,全国排名第四;国际旅游(外汇)消费35.11亿美元,同比增长26.4%,全国排名第六。
三是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层次交流。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框架下,不断推出新的展会论坛合作平台。在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方面,每年举办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已延续至第17届,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一带一路”平台巩固计划和品牌提升计划。2014年首次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