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2版
青海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文物展现场,让观众留恋其中。

    年保玉则国家地质公园

动投资、贸易、金融等改革举措先行先试。借助行业协会、异地商会资源优势,持续拓展利用外资领域。积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节点城市参加或者举办青海品牌商品推介会,切实增强我省企业品牌创建和运营能力,持续促进我省企业与国内外企业和国内国际市场的交流与合作。
  (四)资金融通,强化金融支持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青海省结合自身优势和资源,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健全多元化的融资模式,推动落实《关于大力发展青海省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实施意见》,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提升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同时继续推动落实《关于外汇管理支持青海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争取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落户青海。围绕省内龙头企业,协助梳理海外发展规划、筛选优质投资项目、设计融资方案,做好开发性金融的“融资+融智”综合服务。加大与“丝路基金”的沟通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并争取在民族文化等具有竞争优势的进出口传统主导产业加快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如亚洲开发银行贷款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生态治理与保护项目青海省子项目在青海省启动实施,又如在曹家浦保税物流中心B型试点进行进出口活动的企业中,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通过发放股权、债权的形式帮助本土企业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加快推进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信息库家网建设的进度,引导金融机构根据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调整信贷方向,推动四大普惠的综合发力,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服务“一带一路”金融需求。
  (五)民心相通,加强人文交流
  民心相通是青海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举措,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一带一路”国家民众心灵相通的纽带和理解包容力量的源泉,更是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根基。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青海省充分依托独特的人文优势,积极在文化、教育、体育等领域开展一系列人文交流与合作,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第一,通过旅游、文化、教育等各种人文项目促进交流,加强相互之间的信任。充分利用境外旅游宣传平台赴境外开展宣传促销活动,在韩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境外客源地市场提升“大美青海”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探索文化旅游国际交流合作的新路径。印发《青海省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发展规划及行动计划(2018-2025)》并协同北京市人民政府、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省文物局等协办《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文物展。同时,锚定“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重点任务,线上线下推介青海文化旅游资源,不断加快建设“大美青海”文旅品牌。环湖赛、国际冰壶精英赛、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等品牌赛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成立藏医药国际合作基地,深化医疗卫生领域合作交流,持续组织医疗队赴布隆迪开展援外医疗任务。可可西里申遗成功,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青海文化周”和“大美青海”系列活动,组织国家级和省州级工艺美术大师走出国门参与“一带一路”人文和民间交流,推进优秀文化产品走出去。
  第二,不断提高民生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包含了越来越多的民生项目,包括应对贫困、农业、教育、卫生、环保。这些民生项目不仅改善当地居民生活,也促进了青海与周边地区人民的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