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5版
青海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展。因此,应以青海地区的中心城市、对外口岸、主要的产业园区等核心区域为重点抓手加大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推进5G、千兆光网、IPV6、物联网及卫星互联网建设,全面升级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安全先进的算力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稳妥发展人工智能数据安全体系。融合新型基础设施以及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随着青海地区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备,基础设施的布局和结构的优化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主要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与周边沿线地区重大战略骨干通道建设和连接,不断畅通城市内部交通网络等相关设施,着力构建四通八达、内畅外通,接通南亚、中亚、西亚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并促进传统基础设施网络改造升级,构建现代化的交通及能源设施网络,提高其综合交通运输能力。
  第三,促进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的“乘数效应”。十年来,虽然青海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是其“乘数效应”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进入新发展阶段,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潮流,迎合经济结构转型的规律和趋势,围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基础设施有效投资、优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和资源要素保障、更好发挥基础设施的协同效应,着力创新投资机制,依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应通过促进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让青海外向型产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从而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应有的“乘数效应”。
  (三)推进人才交流,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交流是加深青海与沿线国家之间相互了解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青海需要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人才交流。
  一方面,要聚焦“高精尖缺”高层次人才精准施策,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青海省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竞争政策,积极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持续完善人才引进、激励、融入等相关举措,积极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人才培养载体平台。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内外资多主体协同创新创业发展,完善产学研用结合、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另一方面,要以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为导向,加大本土人才培养。要让本土人才积极了解国际学术最前沿信息,与专业领域世界一流大学、机构开展实质性交流学习,加强与沿线国家地区之间的高校合作与交流,探索培养、访学、借调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整相关专业的设置,结合“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设置一些助益“一带一路”建设的专业课程,培养一批国际经贸、国际翻译、技术应用等相管专业的国际性复合人才。
  “一带一路”倡议是统筹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一项长远而又重大的国家战略,给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青海应以开放、包容、积极、合作的态度,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推进青海地区的发展与进步。
  注释
  ①李天籽:《地理距离、边界效应与中国沿边地区跨境次区域合作——兼论珲春国际示范区的发展》,《东北亚论坛》,2014-04。
  ②③青海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qh.xinhuanet.com/20230620/8d137fa2fda3436b960a5a98dd797269/c.html。
  ④《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7-28页。
  参考文献
  [1]李光辉、黄华:《“十四五”时期我国边疆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载《国际贸易》,2021(10)。
  [2]吕越、马明会、李杨:《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重大成就与经验》,载《管理世界》,2022(10)。
  [3]吴海昆、李勇:《青海思路战略研究》,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6。
  [4]孙发平、杨军:《青海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研究》,载《青海社会科学》,2017(02)。
  [5]季志业、桑百川、翟崑等:《“一带一路”九周年:形势、进展与展望》,载《国际经济合作》,2022(05)。
  [6]张蕴岭:《“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新型合作发展》,载《人民日报》,2017-5-15(11)。
  [7]刘国斌:《民族地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困境与突破》,载《青海民族研究》,2017(02)。
  [8]张磊:《“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6(04)。
  作者简介
  柔金措毛 青海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民族学、文化学、民族法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