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视域下乡村振兴工作的几点思考
十几年间,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从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大发展,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一制度却越来越显示出其历史局限性,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大规模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步伐。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方面的问题,为了破解这一矛盾,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陆续出台了一些土地流转政策和土地“三权分置”政策,以促进土地向农业大户或农企集中。但是,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配套完成。倘若在土地流转和“三权分置”过程中发生一些纠纷,却又没有解决纠纷所应有的法理依据,则可能会引发一些新的问题。
解决乡村振兴问题的路径思考
1、国家应尽快研究制定与土地“三权分置”相配套的法规体系
要推广总结一些地方“小田并大田”等方式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健全与土地“三权分置”相配套的法规体系,为土地流转、租用、出让提供相应的法理依据和法律保障,加速推进土地流转进程,促使土地大面积连片,进入租用、出让市场,让农民最大限度受益,让现代农业高科技企业迅速大规模进入乡村土地市场。
2、各级地方政府应坚定地持续关注农业产业化问题
坚持下功夫服务好“三农”,在政策、资金、技术以及种子、化肥、农药等方面对农业产业化予以倾斜和扶持。要因地制宜,引导农企、农民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选择发展适合当地的农业产业,而不是盲目照搬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或模式。由农业龙头企业牵头,统筹劳动力以及土地、机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与生产资料,调整种植结构,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促进农业产业一体化,集中各方力量办大事,确保农民增收致富。
3、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要跳出固化的农业思维,借鉴工业化的发展思路,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并努力打造地方品牌优势,提高农企核心竞争力。同时,充分利用农村风光秀丽、空气新鲜、农产品绿色无污染等自然优势与生态条件,建设传统农耕文明展示基地,大力发展果园采摘、农家乐等形式的农村体验、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项目,融通一二三产,构建旅游联盟,拉长产业链,以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以工补农”助力乡村振兴
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土地只有1.25亩,农民要想在有限的土地上创业致富不太现实。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农民要想富起来,除了北方人少地多的地区之外,其他的地区要想富起来最好走“以工补农”的道路。如:中西部人多地少,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果不是靠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糊口,农民在家种地可能连吃饭的问题都难以解决。靠种地有些家庭可能连买种子、化肥、农药的钱都拿不出,需要另外补贴。
“以工养农、以工补农”全国发展最好的是浙江省。浙江省是全国唯一一个农村比城市好的省份。去过浙江省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城市、乡镇还是农村。每一个县都有自己的知名品牌,如:闻名世界的义乌小商品城、世界“好莱坞”影视城东阳横店、五金城永康。村村都有家庭工厂、村集体企业。农业是基础、工业为主导,世界上任何一个经济发达国家都是这样的。振兴乡村经济,让农民富起来,必须要走“以工养农、以工补农”的道路,土地集体化、发展集体经济、农产品产业化,这是今后振兴乡村经济的必经之路,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富起来。
5、在新农村建设中,切实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引导
乡村振兴不仅要关注农民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培训,还要通过反复开展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思想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农民的国家意识、集体观念与社会责任感,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的新一代农民。
参考文献
[1]姜长云:《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要义和规划精髓》,载《东岳论丛》,2018(10):25-33+191页。
[2]刘海洋:《乡村产业振兴路径优化升级与三产融合》,载《经济纵横》,2018(11):111-116页。
[3]王立胜、刘岳:《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总遵循》,载《红旗文稿》,2018(3):20-22页。
[4]孙雷:《乡村振兴重在增强内生动力》,载《上海农村经济》,2019(2):4-6页。
作者简介
王振华 中共彬州市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
解决乡村振兴问题的路径思考
1、国家应尽快研究制定与土地“三权分置”相配套的法规体系
要推广总结一些地方“小田并大田”等方式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健全与土地“三权分置”相配套的法规体系,为土地流转、租用、出让提供相应的法理依据和法律保障,加速推进土地流转进程,促使土地大面积连片,进入租用、出让市场,让农民最大限度受益,让现代农业高科技企业迅速大规模进入乡村土地市场。
2、各级地方政府应坚定地持续关注农业产业化问题
坚持下功夫服务好“三农”,在政策、资金、技术以及种子、化肥、农药等方面对农业产业化予以倾斜和扶持。要因地制宜,引导农企、农民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选择发展适合当地的农业产业,而不是盲目照搬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或模式。由农业龙头企业牵头,统筹劳动力以及土地、机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与生产资料,调整种植结构,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促进农业产业一体化,集中各方力量办大事,确保农民增收致富。
3、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要跳出固化的农业思维,借鉴工业化的发展思路,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并努力打造地方品牌优势,提高农企核心竞争力。同时,充分利用农村风光秀丽、空气新鲜、农产品绿色无污染等自然优势与生态条件,建设传统农耕文明展示基地,大力发展果园采摘、农家乐等形式的农村体验、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项目,融通一二三产,构建旅游联盟,拉长产业链,以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以工补农”助力乡村振兴
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土地只有1.25亩,农民要想在有限的土地上创业致富不太现实。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农民要想富起来,除了北方人少地多的地区之外,其他的地区要想富起来最好走“以工补农”的道路。如:中西部人多地少,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果不是靠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糊口,农民在家种地可能连吃饭的问题都难以解决。靠种地有些家庭可能连买种子、化肥、农药的钱都拿不出,需要另外补贴。
“以工养农、以工补农”全国发展最好的是浙江省。浙江省是全国唯一一个农村比城市好的省份。去过浙江省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城市、乡镇还是农村。每一个县都有自己的知名品牌,如:闻名世界的义乌小商品城、世界“好莱坞”影视城东阳横店、五金城永康。村村都有家庭工厂、村集体企业。农业是基础、工业为主导,世界上任何一个经济发达国家都是这样的。振兴乡村经济,让农民富起来,必须要走“以工养农、以工补农”的道路,土地集体化、发展集体经济、农产品产业化,这是今后振兴乡村经济的必经之路,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富起来。
5、在新农村建设中,切实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引导
乡村振兴不仅要关注农民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培训,还要通过反复开展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思想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农民的国家意识、集体观念与社会责任感,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的新一代农民。
参考文献
[1]姜长云:《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要义和规划精髓》,载《东岳论丛》,2018(10):25-33+191页。
[2]刘海洋:《乡村产业振兴路径优化升级与三产融合》,载《经济纵横》,2018(11):111-116页。
[3]王立胜、刘岳:《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总遵循》,载《红旗文稿》,2018(3):20-22页。
[4]孙雷:《乡村振兴重在增强内生动力》,载《上海农村经济》,2019(2):4-6页。
作者简介
王振华 中共彬州市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