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9版
新时代大学生信仰塑造的现实难题与破解路径
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社会、领导产生由衷的信任与敬仰,那么,信仰塑造才有可能真正得以实现。[22]
  3、通过强化高校信息化建设,发挥网络教育优势,为高校学生信仰塑造提供安全的交往、交流平台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的组建,显示党中央在网络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重视态度和给力方法。有了健康的信息平台,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有益的资料,使大学生能够通过比较、模仿榜样等,形成良性互动,对人生、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自觉思考并形成正确认知,继而会正确判断真善美,识别假丑恶。
  首先,积极运用现代媒体平台,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和信仰塑造。通过充分发挥微信、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现代媒体优势占领网络宣传阵地,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利用网络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泼方式传播我党治国理政的主张,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大国工匠等有崇高理想信念的英雄模范,使大学生内心有理想,眼前有榜样,为大学生信仰塑造培植肥沃土壤。[23]通过如此塑造的大学生不仅会有健康情操,理论能力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更会在行动上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现实,体恤民间疾苦。
  (二)通过制度建设,为大学生信仰塑造夯实制度基础
  其一,与时俱进打造高质量的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发挥其主力军作用。大学生只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显微镜和望远镜,拨开全球化带来的多元化价值观造成的信仰迷茫和困惑,正确分析把握当今世界范围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建设、环境与发展等等问题的实质,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外来思潮和价值观把握的过滤器,盾牌、标尺的作用。做到心明眼亮脚跟稳,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为此,一支信仰坚定、情操高尚且又稳定的思政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树立和信仰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
  其二,通过课程思政制度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要培养有信仰的人,培养者必须要有坚定信仰。高校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通过制度化措施强化和坚定高校教师的信仰尤为重要,教师的科学信仰、政治素质、道德情操和举止言行都会对大学生产生极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在思想传播、行为示范等方面无疑会发挥重要的率先垂范作用。思政进课堂的实质,是让有信仰的人教会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公正地看待自身及周边的现实问题,科学、理性地进行顺势而为的分析,进而得出自然而然的符合规律的结论。
  把信仰塑造融入各类课程的日常教学之中,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培养关注国家大事的习惯和方法,以远大的目光和宽阔的胸怀正确认识世界的格局和形势,还有利于大学生遵循真善美的统一,按照规律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提升人生境界,[24]推动高校学生信仰塑造事业在教育工作上实现创新和丰富。
  (三)从审美观照入手改变大学生自身认知,增进情感认同,激发意志品格,强化信仰塑造的内在因素
  尽管进入新时代,伴随国力的强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证自明,大学生价值观和信仰建立的外部环境要比原来好很多。但是也不乏有些学生,由于认知能力限制,缺乏理想信念,对什么事物都不感兴趣,常常浮躁、失望、孤独、有漂泊感而无愉快感,认知很极端或很消极,认为人生无意义、甚至否定人类情感……这就需要发挥高校的自身优势,帮助他们培植精神家园,激发大学生的自我觉醒。
  立德树人要落在实处,广大教师必须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依据“八个相统一”原则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以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在三维(视觉、听觉、思维)参与基础上,提升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5]除此之外,更应该以审美态度对学生进行审美观照,以便激励大学生在内在动力、开放性、坚毅力、智慧、领导力等方面的五维提升。
  经过如此塑造的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后必将成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具有坚定信仰、明确目标、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自然会“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胸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凌云壮志,以崇高的信仰、高度的文化自信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
  参考文献
  [1]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页。
  [2][6]张琳:《现代性的信仰困境与信仰塑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4][5]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与法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46-61页。
  [8]叶介甫、余敬斌:《初心照亮共产党人的奋斗征程》,载《求知》,2019,No.430(11):52-54页。
  [9]王学宇、张建辉:《信仰培塑一刻也不能停歇》,载《政工导刊》2017(9):40-41页。
  [7][10][2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144+219-220页。
  [11]《习近平给莫斯科大学中国留学生的回信: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 让青春之光闪耀在为梦想奋斗的道路上》,载《光明日报》,2017-12-31(1)。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0-541页。
  [13]严书翰:《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大历史观》,载《新视野》,2020(04):19-23+80页。
  [14]卜建华:《社会思潮的传播特点与当代青年的信仰教育问题》,载《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3(05):34-38页。
  [15][16][18]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17]S.N.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41页。
  [1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页。
  [20]茹阳、曹庆新、刘欢:《发挥新媒体优势 构建高校党建工作新模式》,载《共产党员》,2013(12):23页。
  [22][23][24][25]董洪亮、赵婀娜、张烁、丁雅诵:《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引起热烈影响》,载《人民日报》,2016-12-11。
  作者简介
  马 欣 宁夏大学前沿交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及文化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