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3版
延安时期增强党性的举措与启示
李滨宇
  党中央在延安时期结合抗战形势及党内实际状况所开展的增强党性的举措,卓有成效。对干部进行马列主义教育、召开增强党性的专题政治局会议、制定颁布《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开展全党整风运动等措施,对于党的干部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强党性以及新时代党的建设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我们在建党之初就明确要求对党员进行增强党性的教育,但在那时只是作为一般问题提出来,并非当作特殊问题,外加战事紧张,党性教育一直没有被纳入党的议事日程。而延安时期,党中央结合抗战形势的需要以及党内实际状况,广泛深入地开展了这一项工作,并卓有成效。本文将简述延安时期增强党性的举措及启示,以此文同大家交流。
  关于党性,中央领导人有过许多论述。刘少奇在《人的阶级性》中谈到:“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最集中的表现。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是党员本质的改造。”[1]简而言之,党性是指能正确地站在本阶级的立场。党的立场把握住了马列主义的精髓和方法,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党员要真正做到服从组织,遵守党的纪律,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这就是每个党员应有的党性。
  增强党性的背景
  众所周知,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从1935年遵义会议之后,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党的路线是正确的,党的工作取得了卓越成绩,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了全国性大党。但是,党内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路线的残余势力,在党内还未来得及肃清,极大阻碍着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团结和统一,以及党的正确路线的贯彻与执行。结合党内当时存在的其他问题,必须在全党广泛实行增强党性的教育。
  1、抗战时期艰苦卓绝的环境
  抗战时期我们党处在与民族大敌的残酷斗争中,又处在同资产阶级合作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环境中。这种新的环境使我们党发展壮大,当时有80多万党员,50多万军队,在几千万人口的区域内,建立了“三三制”政权,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个重要角色,也正因为我们党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日本法西斯、国民党顽固派、汉奸和其他反动势力,就要采取比以往更加残酷激烈的手段来瓦解分裂我们的党。党处在这样的复杂环境和艰巨任务面前,就比以往更加需要内部的团结和统一,更加需要思想一致与行动一致,更加需要巩固自身,防止敌人利用各种漏洞趁机破坏中国共产党的团结。
  2、党员组成人员的多元化
  抗战以来,大量出身于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的分子入党,他们迫切需要增强党性。据统计,80万党员里面有75万都是新党员,并且他们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中入党的,人员成分相当复杂。新党员里面很多已经成为中流砥柱,但是大部分新党员仍需要接受党更深层次的教育。同时,当时又处在比较分散且长期的游击战中,我们的同志是身处在被分成若干块的小地方坚持长期斗争并建立了根据地,在这样的环境中彼此接触甚少,就容易出现带有小团体主义和宗派主义性质的负面力量,更有甚者,各自为政,跟党中央搞独立,严重地破坏了党的路线的贯彻和执行。
  3、遵守党纪国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抗战时期就已经产生过一些严重的事件和现象,这向全党发出了红色警告。某些党部的同志对中央采取不尊重的态度,有的甚至采取对立的态度,没有根据中央的政策方针进行日常工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