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2版
泸州红色文化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及其实现途径
红色资源优势,以红色文化旅游为核心竞争力之一,讲好红色文化故事,稳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体目标。
  学界研究现状
  学者陈强指出泸州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出现丰富与贫困两极化严重现象,存在缺少专业化培训和专技人才、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理念不能与时俱进等问题,提出整合资金资源、建立协同开发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监督管理以确保实效等举措。
  学者范正平、唐晓英、邱如燕、郭真瑞(2020)从泸州红色文化价值的角度论证了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对于促进泸州乡村经济发展的价值,并提出泸州应重点以“红色文化教育”为抓手,以“红色文化艺术”为着力点,来打造属于泸州特有的红色文化品牌,从而推动泸州乡村振兴。
  学者阮若愚提出传承红色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践行绿色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要坚持以“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学者冯春提出红色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应当和合共生,促进文旅融合,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学者于德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局视角出发,提出了诸如传承红色基因、拓展红色产业、诠释红色故事、创新红色载体、维护红色文物、培育红色人才等较为全面的策略。而部分学者则关注“五大振兴”的某个方面,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如吴全军在探讨乡村产业振兴时指出,为了发挥新动能的最大潜力,依赖人才、新技术和新模式是关键。
  泸州红色文化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现状
  根据泸州市政府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实施意见》,泸州市将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参与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泸州市政府目前已经投入数亿元人民币用于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以不断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服务质量。
  泸州市政府在2019年起实施了“红色旅游+乡村振兴”工程,重点支持泸州南翼古叙地区的红色文化旅游项目。目前,泸州南翼古叙地区已建成一批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景点和旅游线路,如古叙革命历史陈列馆、赵家洼红色旅游区等,成为泸州红色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泸州市共接待游客3467.64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88亿元人民币。其中,红色文化旅游成为泸州市重要的旅游品牌之一,红色旅游项目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实现收入超过10亿元人民币。2023年春节期间,泸州综合接待游客454.5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3.46亿元,分别增长183.39%、227.05%。泸州整体旅游需求旺盛,但目前泸州的红色文化并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乡村旅游所占比重明显不足,与红色文化旅游比较成熟的地区相比,其对乡村振兴做出的贡献还相去甚远。目前,泸州红色文化旅游存在如下问题。
  1、区域发展不平衡,规模效应不明显
  红色旅游景点分散,西部区域匮乏。泸州红色资源多分布在泸州市区、东部及南部(太平镇、二郎镇、双沙镇、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居委会),泸州西部沿线景点甚少,由此出现“南多北少”“东有西无”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
  由于泸州尚未形成红色旅游线路闭环,造成旅客在游览石厢子会议陈列馆后,随鸡鸣三省红色旅游景区流失至云贵地区。短暂的过境旅游对泸州乡村区域经济的刺激作用较差。由于市区远离乡村地带,城乡发展不平衡,对乡村振兴的直接刺激效果不明显,难以形成红色旅游规模效应。
  2、资源分布不集中,基础配套不完善
  截至2022年,泸州已有1200余处革命遗迹遗址,已经投入使用并产生经济价值的红色旅游文化景点多位于乡镇和农村地区,对乡村振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泸州红色旅游文化景点分布不集中,综合利用率较低。
  泸州目前仅有1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座红色主题陈列馆。以“泸州市区-泸顺起义陈列馆-朱德旧居陈列馆-护国战争纪念馆-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二郎渡口-白沙会议旧址-石厢子会议陈列馆-泸州市区”红色旅游环线为例,从泸州市区中心地段出发,覆盖目前泸州主要红色旅游景点,全程近600公里,景点之间距离较远。红色旅游景点分布较分散,集中统一展示和打造难度较大。
  由于泸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的特殊性(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高速公路不能全域覆盖,交通受限,且基础设施设备亟待完善。
  3、资源挖掘不深入,产品类型不丰富
  泸州红色旅游资源利用率较低,红色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内涵和精髓开发不够深入,经营理念过于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