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毕摩文化传承困境与创新路径研究
彝族毕摩巫师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其文化特征主要是记述和反映了该少数民族的现实生活和生存发展。凉山彝族毕摩文化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其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仪式”进行,但由于毕摩文化包罗万象、表现形式多样等原因,使得其文化传承存在阻碍。本文以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的方法对凉山彝族毕摩文化当前面临的困境进行了解,并针对毕摩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的天然屏障,使得至今保留着较为完善的毕摩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最浓厚的地方,也因此享有“毕摩文化之乡”之美誉。毕摩是彝族诺苏支系的方言音译而来,在语言表达中,“毕”的意思是“读诵”,而“摩”是“老师”的意思。“毕”在作名词时是指宗教祭祀,也是毕摩的简称;作动词时有“诵读经文”之意,而毕摩中的“摩”可以指毕摩的地位等级。毕摩在历史上被称为“鬼主”“都鬼主”等,是彝族中一种替人祈祷、祭祀的祭师,专职安灵送灵、消灾祈福、驱鬼治病、占卜历算等。同时,毕摩是本土宗教的代表人物,又是彝族中的知识分子,有整理、传授彝族文字,撰写和传抄包括宗教、哲学、伦理、历史、天文、医药、农药、工艺、礼俗、文字等典籍的功能。[1]其在彝族人的生育、婚丧、节日、出猎等生产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2]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毕摩文化在民族文化发展中占有一定历史地位,[3]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承载着彝族人民的情感和精神寄托。从某种程度上说,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状况进一步反映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状态。2021年8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到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需得到有效保护,其传承保护手段必须更加科学规范、运行高效。尤其是民族地区人民更是要充分参与到文化传承保护中,增强传承活力,完善制度保障,弘扬民族精神。[4]
现如今,随着时代不断变化,越来越多新兴文化的崛起,使得许多古老的非物质文化正逐步被人遗忘,在边缘文化[5]周围徘徊。2021年9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的意见》指出:在城乡建设发展过程中要延续历史文脉、加强文化传承和保护。认真抓好古今资源的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其文化特征主要是记述和反映了该少数民族的现实生活和生存发展。凉山彝族毕摩文化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其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仪式”进行,但由于毕摩文化包罗万象、表现形式多样等原因,使得其文化传承存在阻碍。本文以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的方法对凉山彝族毕摩文化当前面临的困境进行了解,并针对毕摩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的天然屏障,使得至今保留着较为完善的毕摩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最浓厚的地方,也因此享有“毕摩文化之乡”之美誉。毕摩是彝族诺苏支系的方言音译而来,在语言表达中,“毕”的意思是“读诵”,而“摩”是“老师”的意思。“毕”在作名词时是指宗教祭祀,也是毕摩的简称;作动词时有“诵读经文”之意,而毕摩中的“摩”可以指毕摩的地位等级。毕摩在历史上被称为“鬼主”“都鬼主”等,是彝族中一种替人祈祷、祭祀的祭师,专职安灵送灵、消灾祈福、驱鬼治病、占卜历算等。同时,毕摩是本土宗教的代表人物,又是彝族中的知识分子,有整理、传授彝族文字,撰写和传抄包括宗教、哲学、伦理、历史、天文、医药、农药、工艺、礼俗、文字等典籍的功能。[1]其在彝族人的生育、婚丧、节日、出猎等生产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2]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毕摩文化在民族文化发展中占有一定历史地位,[3]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承载着彝族人民的情感和精神寄托。从某种程度上说,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状况进一步反映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状态。2021年8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到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需得到有效保护,其传承保护手段必须更加科学规范、运行高效。尤其是民族地区人民更是要充分参与到文化传承保护中,增强传承活力,完善制度保障,弘扬民族精神。[4]
现如今,随着时代不断变化,越来越多新兴文化的崛起,使得许多古老的非物质文化正逐步被人遗忘,在边缘文化[5]周围徘徊。2021年9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的意见》指出:在城乡建设发展过程中要延续历史文脉、加强文化传承和保护。认真抓好古今资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