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8版
凉山彝族毕摩文化传承困境与创新路径研究
是毕摩文化悠久的历史底蕴,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复杂难学。
  学习毕摩文化首先从学习彝族文字开始,而聱牙诘曲的彝文就已经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其次,在掌握熟练以后再学习毕摩相关知识,如各家族的家谱、民间谚语、古代传说、医药卫生等;再次,跟着毕摩学习手工画鬼板,绘画以及用细青干叶子、草和泥巴做的仪式模型等;最后是学习经书。只有在熟练掌握这一系列内容后成为一名初级毕摩,才能独自行毕。毕摩做仪式时需要的技能也是多样化的,如毕摩绘画、剪纸、木刻、草扎泥塑和各种神座图等,这些除了需要花大量时间学习外,还要在行毕过程中熟练掌握知识和技巧。
  凉山彝族毕摩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
  1、打破传统观念,健全传承体系
  毕摩的传承主要分为“世袭家学”和“拜师受业”两种,再加上毕摩传承中奉行“传男不传女”原则,以及毕摩内部有着严格的“毕阶莫阶”,导致了毕摩文化传承阻碍重重。彝族各家族在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大体相同,但仍存在细微上的差别,这也是毕摩文化传承体系当下面临的最大问题——传承体系不健全。因此,必须做好各家族文化的异同区分,制定考核标准,完善管理制度,增强文化认同,建立健全毕摩文化全新、规范的传承体系。
  2、拓展教育途径,丰富传承形式
  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拓展教育路径、创新教育形式是文化教育的根本,彝族教育是民族文化教育的子集,毕摩文化教育是彝族文化表现的重要形式。通过加强地方民族基础教育质量、倡导开展毕摩文化课外活动、举行民族文化知识竞赛、实施家校结合双重教育新形式等举措来丰富彝族毕摩文化传承形式。
  3、数字技术赋能,完善毕摩管理
  随着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赋能毕摩文化,打破毕摩文化从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视频传播的壁垒。稳抓数字媒体传播快、范围广、形式多、效率高的特点,不仅创新毕摩文化传播新势态,还进一步完善彝族毕摩文化管理制度。通过数字技术将毕摩进行仪式时的影像进行实时传播,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毕摩文化、学习毕摩文化;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带有毕摩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进行宣传讲解、销售等。不定时开展毕摩文化教学和对毕摩文化感兴趣的群体或者初级“毕惹”的疑难困惑进行解答。丰富传播形式,提升传播质量,促使毕摩文化多元发展、创新发展。
  4、创新文旅融合,体验文化价值
  充分利用彝族传统文化民族节日,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毕摩文化知名度。通过打造彝族“火把节”等商业性较强的旅游项目,深度挖掘系列产业文化,把旅游与产业产品相结合,发挥毕摩文化的艺术价值。“开水洗手”“舌头舔烧红铁器”以及“口吞炭火”等是当下较为突出的杂技性表演,也拥有较高的商业价值。除此之外,当地政府应结合实际,打造一个“产学研”文化胜地。不仅可以让游客观赏到叹为观止的毕摩表演,还可以感受当地民间传统的毕摩仪式、民族文化。提供非遗技术体验馆,当地毕摩传授有祈福意义的毕摩绘画、剪纸以及草编等手工艺品,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左玉堂:《彝族毕摩文化试论》,载《楚雄师专学报》,1991(1):32-42页。
  [2]易莉:《毕摩文化对凉山彝族地区社会基础的影响》,载《中华文化论坛》,2012(5):90-93页。
  [3]龙倮贵:《毕摩文化在彝族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载《普洱学院学报》,2017(1):65-71页。
  [4]马布都:《浅析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载《凉山日报(汉)》,2009-03-04(03)。
  [5]张子中:《边缘文化三论》,载《东方论坛》,2007(2):11-14+74页。
  [6]沈秀荣:《凉山彝族毕摩文化传承——现在与未来》,载《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03-106页。
  [7]刘瑶瑶:《四川小凉山彝族毕摩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载《兰台世界》,2012(35):92-93页。
  [8]吴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载《山西农经》,2022(20):56-58页。
  [9]杨丹:《贵州彝族毕摩文化传承人问题研究——以贵州省盘县淤泥乡为个案分析》,载《毕节学院学报》,2009(11):35-41页。
  [10]张永华:《对凉山彝族毕摩信仰与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6):61-64页。
  作者简介
  孙 娜 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2022级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
  吴 茂 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2021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