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毕摩文化传承困境与创新路径研究
的含义,而不是追求创新而省略和忽视传统文化原有的味道和内涵。但我是我们家第十五代毕摩,孩子在上学了还没开始学习毕摩绘画,也没有人来拜师,挺担心自己祖传的东西没有人来继承。”
毕摩音乐主要是以念诵和唱诵的方式进行诵经,毕摩诵经主要有祈福、告慰亡灵以及给与彝族人民心理安慰的功能,这其中包含了彝族的历史与文化传承作用,彝族的历史、文化、哲学、信仰都是通过毕摩诵经的方式口耳传承。毕摩音乐依附于仪式活动,但由于毕摩仪式举办的次数不断减少以及仪式过程不断简化,导致毕摩音乐不断地淡化在彝人的视野之中。
曲比洛戈说:“我还小的时候毕摩仪式内容丰富,主要颂唱玛都迪(做祖先灵牌)、撮毕(送祖先灵牌)、孜摩毕(祈福,念平安经)、桌拟硕(念净宅经)、晓哦补(念消咒经)、撮那固(念治病经)、尼此日(念咒鬼经)等经书。现在做的比较多的仪式就是孜摩毕(祈福,念平安经)、晓哦补(念消咒经)、撮那固(念治病经)。而现在大部分都是别人家有小孩出生或者主人家乔迁时我去诵念孜摩毕(祈福,念平安经)和桌拟硕(念净宅经),但在接受现代教育后,很多人不大相信鬼神的说法。除此之外,最大的变化还是现代人生活节奏比较快,有些仪式不得不迫使我们做出适当改变,念诵经书的时间大大缩短,比如原来需要颂5天经,现在简化为2天。有时候仪式需要的牲畜也有调整,有些就借用一下,不一定都杀来吃,不能铺张浪费了嘛。但主体内容还是会保留。”
彝族尼木措毕祭祀是比较复杂的仪式,一般是人去世之后,需要请毕摩通过仪式的方式将亡人的灵魂指路到彝人祖先的故居。这个仪式是所有仪式中最复杂的,一般要花3-11天。如果某人家父母一辈人都去世了,就会请毕摩将其去世父母一辈做成竹录送往祖先故居,并为子孙后代祈福以及祈祷子孙繁衍兴旺。[10]因此,尼木措毕祭祀文化的传承必须依靠从事较久且高等级的毕摩,正如吉克作也所说:“这种大规模且复杂的仪式我也不会,我父亲会做。现在,曲比洛戈会,他在毕摩中的等级相当于学历中博士快毕业了,村里大型的仪式(如:玛都迪、措毕)都是他在做。老一辈毕摩去世了,新一代毕摩又少,会这个仪式的更是少之又少。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基本从早忙到晚。”
3、毕摩传承意识淡薄
民主改革时期,毕摩文化一度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经历多种政治运动冲击后,大量的毕摩文献典籍被没收和销毁,再加上较多学识渊博的老毕摩随着年岁老去,行动上的不便给予毕摩文化传承造成了弊端,对毕摩文化形成了巨大冲击。
毕摩经书是毕摩文化最直接的传承载体,是经过毕摩亲手誊抄私藏和使用,并没有系统的留存意识。很多毕摩的经书典籍在收藏中因为破损没有及时誊抄保存也就相继消失,这对文化传承而言无疑是一种损失。改革开放后,新一代彝民思想观念转变,许多毕摩后代不想继承毕摩职业,功利化地外出就业;加上当代较多男性彝民对毕摩文化流失现状关注过少,受教育的部分新生代彝民以偏概全地认为毕摩文化是“迷信”,缺乏对毕摩文化的积极认识,传承观念更是微乎其微。总而言之,彝民宗教信仰淡化,传承观念意识淡薄势必会使毕摩文化走向后继乏人的边缘。
凉山彝族毕摩文化传承困境的原因分析
1、网络文化的冲击
网络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网络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阶段性成果。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依托,以数字化信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来实现文化交流与传播。它具有交互性强、时效快等特征。而随着科技发展,人们信息交流也越来越依赖网络媒体进行传递并获得相应的知识及经验;与此同时,由于网络文化是一种新时代下的产物,并随着科技进步而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更加倾向于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这就使得“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冲击。
美姑县是大量彝族人口聚集地和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由于基础建设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导致美姑县彝族毕摩文化与其他地方民族间存在着较大差异性,甚至出现边缘化现象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问题;同时也因为地理条件限制而造成了在互联网上出现很多信息不实的问题,对毕摩文化传承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2、技艺复杂难学
从《勒俄特已》《查姆》《西南彝志》等彝文典籍的记载和传说性描述来看,母系社会时代,一切祭祀活动都是以氏族、部落为单位进行,当时只有氏族部落的酋长才有资格担任祭司。进入阶级社会后,由于社会统治需要利用宗教神权来维护,产生了政教合一的“鬼主制度”。元、明后,中央王朝在凉山推行土司制度,彝族地区的部分统治人物被封为土司等行政长官。彝族社会的政治力逐渐与宗教阶层剥离,使得占卜祭祀等仪式也逐渐脱离政治权力,鬼主制逐步走向瓦解,形成了今天以祭祀为主、具有文化和教育等多种职能、同时传承拥有包罗万象的毕摩文化的主体——毕摩群体。这也正
毕摩音乐主要是以念诵和唱诵的方式进行诵经,毕摩诵经主要有祈福、告慰亡灵以及给与彝族人民心理安慰的功能,这其中包含了彝族的历史与文化传承作用,彝族的历史、文化、哲学、信仰都是通过毕摩诵经的方式口耳传承。毕摩音乐依附于仪式活动,但由于毕摩仪式举办的次数不断减少以及仪式过程不断简化,导致毕摩音乐不断地淡化在彝人的视野之中。
曲比洛戈说:“我还小的时候毕摩仪式内容丰富,主要颂唱玛都迪(做祖先灵牌)、撮毕(送祖先灵牌)、孜摩毕(祈福,念平安经)、桌拟硕(念净宅经)、晓哦补(念消咒经)、撮那固(念治病经)、尼此日(念咒鬼经)等经书。现在做的比较多的仪式就是孜摩毕(祈福,念平安经)、晓哦补(念消咒经)、撮那固(念治病经)。而现在大部分都是别人家有小孩出生或者主人家乔迁时我去诵念孜摩毕(祈福,念平安经)和桌拟硕(念净宅经),但在接受现代教育后,很多人不大相信鬼神的说法。除此之外,最大的变化还是现代人生活节奏比较快,有些仪式不得不迫使我们做出适当改变,念诵经书的时间大大缩短,比如原来需要颂5天经,现在简化为2天。有时候仪式需要的牲畜也有调整,有些就借用一下,不一定都杀来吃,不能铺张浪费了嘛。但主体内容还是会保留。”
彝族尼木措毕祭祀是比较复杂的仪式,一般是人去世之后,需要请毕摩通过仪式的方式将亡人的灵魂指路到彝人祖先的故居。这个仪式是所有仪式中最复杂的,一般要花3-11天。如果某人家父母一辈人都去世了,就会请毕摩将其去世父母一辈做成竹录送往祖先故居,并为子孙后代祈福以及祈祷子孙繁衍兴旺。[10]因此,尼木措毕祭祀文化的传承必须依靠从事较久且高等级的毕摩,正如吉克作也所说:“这种大规模且复杂的仪式我也不会,我父亲会做。现在,曲比洛戈会,他在毕摩中的等级相当于学历中博士快毕业了,村里大型的仪式(如:玛都迪、措毕)都是他在做。老一辈毕摩去世了,新一代毕摩又少,会这个仪式的更是少之又少。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基本从早忙到晚。”
3、毕摩传承意识淡薄
民主改革时期,毕摩文化一度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经历多种政治运动冲击后,大量的毕摩文献典籍被没收和销毁,再加上较多学识渊博的老毕摩随着年岁老去,行动上的不便给予毕摩文化传承造成了弊端,对毕摩文化形成了巨大冲击。
毕摩经书是毕摩文化最直接的传承载体,是经过毕摩亲手誊抄私藏和使用,并没有系统的留存意识。很多毕摩的经书典籍在收藏中因为破损没有及时誊抄保存也就相继消失,这对文化传承而言无疑是一种损失。改革开放后,新一代彝民思想观念转变,许多毕摩后代不想继承毕摩职业,功利化地外出就业;加上当代较多男性彝民对毕摩文化流失现状关注过少,受教育的部分新生代彝民以偏概全地认为毕摩文化是“迷信”,缺乏对毕摩文化的积极认识,传承观念更是微乎其微。总而言之,彝民宗教信仰淡化,传承观念意识淡薄势必会使毕摩文化走向后继乏人的边缘。
凉山彝族毕摩文化传承困境的原因分析
1、网络文化的冲击
网络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网络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阶段性成果。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依托,以数字化信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来实现文化交流与传播。它具有交互性强、时效快等特征。而随着科技发展,人们信息交流也越来越依赖网络媒体进行传递并获得相应的知识及经验;与此同时,由于网络文化是一种新时代下的产物,并随着科技进步而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更加倾向于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这就使得“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冲击。
美姑县是大量彝族人口聚集地和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由于基础建设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导致美姑县彝族毕摩文化与其他地方民族间存在着较大差异性,甚至出现边缘化现象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问题;同时也因为地理条件限制而造成了在互联网上出现很多信息不实的问题,对毕摩文化传承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2、技艺复杂难学
从《勒俄特已》《查姆》《西南彝志》等彝文典籍的记载和传说性描述来看,母系社会时代,一切祭祀活动都是以氏族、部落为单位进行,当时只有氏族部落的酋长才有资格担任祭司。进入阶级社会后,由于社会统治需要利用宗教神权来维护,产生了政教合一的“鬼主制度”。元、明后,中央王朝在凉山推行土司制度,彝族地区的部分统治人物被封为土司等行政长官。彝族社会的政治力逐渐与宗教阶层剥离,使得占卜祭祀等仪式也逐渐脱离政治权力,鬼主制逐步走向瓦解,形成了今天以祭祀为主、具有文化和教育等多种职能、同时传承拥有包罗万象的毕摩文化的主体——毕摩群体。这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