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1版
湘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价值及路径研究
树人的核心一致,能够帮助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又红又专的红色人才。
  2、培养时代新人勇于担当使命的精神动力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3]“青年强,则国家强。”2022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寄语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4]锚定了青年在时代发展与革新的青春力量,揭示了青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阐明了青年对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地位。
  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历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红色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思想密码,能够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做红色精神的弘扬者。
  湘西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也蕴含着无数仁人志士深厚的红色精神和人民情怀。湘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了一批革命英雄和令人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留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宝贵红色文化,以有形的革命纪念馆、革命纪念碑、革命遗迹或无形的口耳相传的英勇歌谣、事迹,书写着革命时期湘西红色文化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不怕牺牲、军民一心、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交织着湘西地区人民艰苦朴素、自强不息、奋起反抗的民族精神。把红色文化资源化为精炼的故事载体,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深对红色文化发展的正确认识,从而把握红色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从生动形象的湘西红色文化中受到启迪,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敢于吃苦,乐于奋斗,练就本领,争做“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3、传承红色基因创新教育教学的优秀载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发挥立德树人的应有作用还要看适不适应的问题。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得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积极回应理性,面对技术变革,将红色文化数字化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湘西红色文化是进行思政课教育的优质载体,既可以化为数字资源、视频素材应用在思政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开展红色文化专题报告、讲座;既运用实践教育基地进行红色教育、红色研学,又可以探访革命纪念区开展主题活动、志愿服务,实现从理论灌输到实践体验,创新教育教学的模式。结合湘西红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理路,挖掘其生成的原因和历史细节,引导学生将湘西红色文化和全国红色文化放在同一背景下进行考察,理解和把握中国革命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使命和战略选择,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大历史观,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历史自信。
  湘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课教育的现实挑战
  1、多元社会思潮与数字信息传播带来的新挑战
  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多元的社会思潮交织着现代化数字信息的快速传播,思想上碰撞的火花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巨大浪潮,使一部分大学生在浪潮中逐渐迷失了方向。在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下,个人利益至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导致价值取向扭曲、奋斗精神缺失,降低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
  西方国家包装下的“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和民粹主义的社会思潮,竭力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企图弱化中国主流价值对大学生的影响,使部分大学生责任感缺失、是非观念淡薄、历史观不坚定。现代化数字信息传播迅速,从以往的被动“获取者”,到如今的主动“传播者”,大学生的网络角色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给大学生提供了海量讯息和即时共享的传播途径,开放的网络平台导致部分大学生信息获取偏向娱乐化、碎片化,甚至沉迷网络游戏,导致精神缺钙,信仰不足。数字信息技术既给红色文化的传播带来机遇,同时也有挑战。在纷繁复杂的讯息之下,部分平台为赚取流量不惜制造虚假信息,导致网络空间失序、社会舆论走向偏离,严重影响红色文化的积极传播和效果。
  2、红色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亟需创新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学习的方式、接受信息的渠道发生了深刻改变,传统的红色文化教育渠道已很难适应红色文化教育的需要。从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的形式上看,多停留在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演讲、红色歌曲演唱,参观红色文化纪念馆、观看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