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2版
湘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价值及路径研究
    龙山县茨岩塘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后出发地。图为茨岩塘红色广场群雕《红军战斗在龙山》。

文化遗址等活动,且物质性红色资源分布相对偏远且分散,很难大规模组织学生前往学习,难以形成常态化教育态势。继而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仍停留在表面,并未从中领会精神实质。
  红色文化教育教学顺应时代的发展,也开始探索网络教育模式,但未形成与之有效衔接的融通方式,致使红色文化教育受到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大学生仍停留在被动接收而非主动探寻。一方面,红色文化实践教育活动提炼与升华红色文化的精髓不足,未能全面实现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引领。另一方面,不少高校红色文化的内容陈旧,多以党史介绍和学习资料宣传为主,针对社会上出现的负面现象缺乏对比审视,缺乏时代感。大学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最关心的是提高专业技能、找工作的问题。因此,红色文化的教育内容脱离了大学生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与其现实要求很难接轨,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的形式与内容都亟需创新。
  3、红色文化的认同与红色基因的传承存在差距
  当下大学生生活在国家繁荣、生活条件优越、信息畅通的新时代,没有经历革命战争的洗礼,也没有经历改革发展的切身体会。部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缺乏认识和思索,对革命年代的艰难困苦缺乏体验,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缺乏认识,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不到位,难以产生共情和共鸣心理。
  红色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红色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不断被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一方面,强化红色文化认同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基础,仍然存在部分薄弱环节需要不断推进。甚至有的大学生产生红色文化“过时”的想法,对红色文化学习积极性不高,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而轻文化理论学习的错误观点。这对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个人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从德育“知、情、意、行”的角度看大学生红色文化的现状,认知方面不足,情感认同欠缺,思维模式尚未形成,对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具体实践相对不足。因此,需要从认知方面入手,从了解到触动、思考,再到实践的转化是一个有机的过程。
  湘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课教育的路径探析
  1、科学应对多元社会思潮,培育大学生数字素养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交织激荡,站在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战略高度,引导大学生科学应对多元社会思潮,培育大学生数字素养至关重要。当代大学生是广泛使用互联网技术的一代,接受信息能力强,也是受互联网影响最深的一代,多元的社会思潮通过手机等载体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8%,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线上办公、互联网医疗等互联网应用持续发展。[5]
  首先,依托红色资源,培育大学生绿色科学的数字素养。“提升全面数字素养与技能,是顺应数字时代的要求”,[6]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借助现代的数字技术,让蕴含在红色资源中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穿越时空,优化红色文化网络育人功能,深挖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助力大学生辨别、处理数据、挖掘背后的规律和事实,合理应对网络数据,营造绿色健康的数据发展环境。
  其次,夯实调查研究,厚植大学生红色文化的理论基础。培养大学生基于事实的调查研究,夯实大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面对多元社会思潮和网络虚假信息,要采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进行理性分析,探寻事实真相,避免受到不良影响。同时也要夯实理论基础,积极倾听不同的声音,借鉴和汲取积极向上的元素来发展自身。对于红色文化的调查研究,也要立足当地革命历史,考察具体的社会背景,坚定历史自觉。
  最后,增强价值引导,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面对多元的社会思潮,红色文化中蕴涵的矢志不渝的革命理想和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