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00版
陕西省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现状、困境与路径
  在国家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中,陕西有17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中,陕西有20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其中西安交通大学的信息与通信工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学没有进入第二轮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但新增了西安交通大学的控制科学与工程、西北大学的考古学、西北工业大学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植物保护、畜牧学。从入选学科的学科属性和门类来看,明显存在着“工强理弱文落后”的现象。入围的20个学科以工科和理科为主,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仅约占十分之一,这种状况与陕西作为文化大省的实际地位极不相符。
  4、发展速度不够快
  从历史的维度来看,陕西省“双一流”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与其他省份的横向比较中,则存在着“前甩后追”的态势。例如,在第二轮学科评估中,江苏省的A类学科仅比陕西多11个,而到了第四轮评估则比陕西多出了53个。又如与陕西相邻的四川省在第二轮学科评估中A类学科比陕西少5个,而到了第四轮评估,则与陕西齐平。特别是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美术学院等虽实力较强、特色鲜明,也是陕西省重点培育的国家“双一流”建设储备高校,但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评估中均榜上无名。
  加快陕西省“双一流”建设的对策与路径
  1、强化战略布局,创新政策供给
  一方面,应抓好顶层设计,精准制定目标规划。“双一流”建设不能仅靠某一高校、某一学科“单打独斗”,而需要高校与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多部门“联合作战”,因此从战略层面明确目标定位、做好统筹规划、促进相互联动十分重要。政府部门承担着统筹规划、政策厘定、资金投入、绩效评估等重要职责,因此应进一步发挥好牵头与组织作用。同时,要持续推进分类施策的做法,以“一校一策,一学科一规划”的思路支持各类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另一方面,应协调好部属高校与省属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密切合作关系。梳理和摸清省内各高校科研平台、学科团队、人才队伍等学术资源底单,建立高校间学科资源与信息平台共享机制,推进学科资源协同整合,实现部属高校与省属高校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同推动“双一流”建设。
  2、统筹各类资源,拓展筹资渠道
  一方面,政府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双一流”建设经费投入应建立中央财政稳定支持、地方政府增加配套支持、高校主动争取社会支持的综合保障机制。目前省级财政应以“普遍增加,重点扶持”的方式,设立专项支持计划,为具有优势特色学科的省属高校提供“双一流”建设专项资金。另一方面,各个高校应积极拓展多元筹资渠道。陕西省面临着高校数量多而地方财政收入低的客观实际,这种情况可以被形象地比喻为“小马拉大车”。为此,陕西省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必须改变过度依赖省级财政的现象,应通过积极争取国家各类科研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社会服务、建立健全校友基金会等多种渠道,广泛筹措办学资金,努力提升经费来源的多样性。
  3、突出优势特色,优化学科布局
  一流学科建设应瞄准学科发展前沿理论和动态,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走向,形成“基础学科+特色学科+交叉学科”相互并重,三足鼎立的学科建设模式。应建立健全一流学科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对建设态势良好、成效明显的院校与学科,给予更大支持力度;对建设起色不大、进展缓慢的,则应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应实行淘汰调整。应大力加强基础学科和哲学社会科学类学科建设,引导高校优化学科布局,创新基础学科和哲学社会科学类学科的发展方式,努力提升基础学科和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水平。
  4、聚焦社会服务,融入区域发展
  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院校学科建设的重要职责。陕西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应自觉担负起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地方科技进步和繁荣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因此,应进一步找准“双一流”建设与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不断提高学科建设对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同时,要下功夫破解产、学、研、用严重脱节的瓶颈,充分发挥好“秦创原”的平台作用,有效建立起“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密切协同合作的体制机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要做好政策制定和引导,企业要提高承接技术成果的能力和条件,高校要深入了解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新技术、新工艺。只有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才能强力助推陕西的经济腾飞,才能促进陕西高等教育健康茁壮发展。
  作者简介
  马 洁 西安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司晓宏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教授、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