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99版
陕西省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现状、困境与路径
    鸟瞰西北工业大学

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主动融入并服务地区重大战略发展需求。以上措施使一批学科专业成功跻身全国前列,少数学科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陕西省有27个学科进入前10%,94个学科进入ESI前1%。
  2、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是中外合作办学和科研机构日益增多。教育部2013年批准的电子信息工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法国南特大学综合理工学院合作举办,是陕西首个工科全日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6年西北工业大学伦敦马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正式获批成立,成为西北地区第一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中外科研合作平台自2017年之后激增,仅2018年一年就成立了10个中外合作交流平台。二是广泛聘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例如,2017年西北工业大学与中国宇航学会共同成立的“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200余名国际专家学者。三是中外学生交流活跃,不断探索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例如,西北工业大学实施了“一境四同”模式(即中外学生同堂授课、同卷考试、同室科研、同班活动),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地域范围上立足西安的地理特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了更具长期性的交流机制。与此同时,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分别有国际双学位班、项目专题会、中外合作交流平台等。
  3、健全了宏观体制机制
  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中,陕西省的保障措施更加完善。一是责任更加明确。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支持方案中将具体任务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压实各部门职责,保障了政策落实的组织力和执行力。二是规划的实际操作性更强。把建设方案中的任务和指标层层分解,并以计划书、项目书等形式呈现,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指引。三是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十四五”期间陕西对“双一流”建设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相比“十三五”期间省级财政投入翻了一番,“十三五”期间省财政共安排12亿元对部属高校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进行专项支持,“十四五”期间建设资金将高达43.7亿元。
  陕西省“双一流”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整体发展不协调
  各高校间发展不均衡,是陕西省“双一流”建设中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省属高校竞争力较弱。在第二轮“双一流”入围名单中,陕西省虽入选了8所高校,然而主要为部属高校,省属高校中仅有“西北大学”1所。此外,在国家“双万计划”立项的一流专业中,省属高校虽数量众多,但入围的一流专业仅占全省约55%。以上状况反映出省属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亟待提升。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与省属高校建设起步晚、底子薄有关;另一方面,与部分省属高校思想观念保守、进取动力不强、创新意识不足有关。
  2、资源支撑力不强
  人力、物力、财力是支撑“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但相对于东部地区高校,陕西省尚处于滞后状态。一方面,经济支撑力不足。尽管“十四五”期间,陕西省财政预算投入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资金将高达43.7亿元,但从横向对比来看,与其他省市仍有较大差距。资料显示,湖北省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河南省将在“十四五”期间投资55亿支持本省7所高校开展一流学科创建工作。另一方面,人才支撑力不足。截至2022年底,陕西高校共有“两院院士”48人,国家级人才847人,近五年省属高校新进教师中具备博士学历的比例达到72%,全体高校专任教师中副高及以上职称占比达46.6%。以上状况,在中西部省份中算是比较好的,但与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相比,明显存在着不足。与此同时,“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失现象仍然严重存在。
  3、学科发展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