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青少年法治科普路径的探索
育平台之间互联互通、优势互补,不断拓展传播渠道,最大限度提升传播效果,推动形成连锁传播的矩阵效应。要强化集群推进,发挥主力新媒体平台的引领带动作用,健全新媒体联动机制,严肃新媒体宣传纪律,推动各平台在青少年普法教育中同频同步同心同振,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同时,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普法模式仍然保持相当规模的受众和固有的影响力,传统媒体的品牌优势、专业优势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普法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推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在青少年普法教育中发挥最大效能。
5、建立新形态青少年法治科普基地
八五普法规划提出,地方要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推广法治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那么,在新媒体环境下,借助新技术,营造新形态的智能化法治科普教育基地是继续推进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趋势。新形态的智能化法治科普基地应立足于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结合先进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设备、多功能展板等创造互动性强,体验感强的展示空间。形式多样、内容新颖、手段智能、载体丰富、生动有趣的法治学习空间,更容易激发青少年主动学习的兴趣。通过构建法律认知科普、犯罪误区展示、案例剖析警示、犯罪预防提醒等空间板块,满足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的需求。法制科普也可以结合地方红色文化遗址,宣扬当代红色人物精神,建立新形态红色法治教育基地,扩大和深化红色法治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
6、注重普法队伍中的新媒体团队建设
新媒体运营本身具有选题审核要求高、舆情风险把控要求高等特点,针对青少年选题则有更高要求。基于此,必须在青少年普法过程中注重加强专业人才、专业团队建设。实践中,不能仅依靠普法教育主管部门的单打独斗,应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要求,充分发挥广大行政执法司法人员、法律服务人员在青少年普法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6]普法教育主管部门探索组建多媒体工作室,建设新媒体普法人才智库,抽调具有多媒体经验、熟悉线上运作的普法骨干力量,充实到新媒体工作室,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应加强与青少年普法教育关联紧密的网络知名人士、热门网红人物的沟通联系,注重发挥该群体强大的网络号召力,推动青少年普法教育领域流量叠加、强强联合。扩充普法志愿者队伍,鼓励精通新媒体制作技术的专业人员加入,制作推广更多新媒体形式的法治科普作品;鼓励法律专业的高校大学生加入,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支持青少年普法工作。志愿者队伍需要吸纳这些高素质的青年人才,他们与青少年之间不存在代际沟通障碍,他们更懂得青少年的需求,熟悉青少年的媒体关注喜好,更适应新媒体环境,熟悉新媒体的运作模式,能够更好地完成青少年法治科普的工作。
7、注重健全奖惩推进机制
探索将新媒体开展青少年普法教育的情况列入普法成员单位的考评体系,加大赋分权重,严格考核奖惩,提升普法成员单位对新媒体的重视程度和运用水平。[6]应按照快、准、全的要求,健全舆情应对策略,制定应对预案,对青少年受众关注的敏感舆情、重大案事件,应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挤压负面空间,回应受众关切。持续完善新媒体普法教育评估反馈机制,综合采取“第三方+电话调查+问卷”等形式,掌握青少年普法教育真实成效,及时优化普法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推动新媒体在青少年普法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结 论
青少年法治科普是培育法治公民,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法治文明、成就法治社会的必由之路。新媒体环境既为青少年法治科普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新媒体是进行法治科普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探索适应新媒体环境特点的新的科普路径,能够进一步促进青少年法治科普工作的展开,提高法治科普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俄]列夫·马诺维奇著,车琳译:《新媒体的语言》,25页,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21。
[2]《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载《人民日报》,2021-06-16(01)。
[3]《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中国青年报》,2022-12-01(03)。
[4]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5-12-17(02)。
[5]《新媒体普法的“广州探索”》,载《中国司法》,2022(7):44-49页。
[6]卢越:《媒体普法宣传报道提升策略初探》,载《中国司法》,2022(4):58-61页。
作者简介
郜振霞 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
5、建立新形态青少年法治科普基地
八五普法规划提出,地方要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推广法治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那么,在新媒体环境下,借助新技术,营造新形态的智能化法治科普教育基地是继续推进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趋势。新形态的智能化法治科普基地应立足于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结合先进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设备、多功能展板等创造互动性强,体验感强的展示空间。形式多样、内容新颖、手段智能、载体丰富、生动有趣的法治学习空间,更容易激发青少年主动学习的兴趣。通过构建法律认知科普、犯罪误区展示、案例剖析警示、犯罪预防提醒等空间板块,满足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的需求。法制科普也可以结合地方红色文化遗址,宣扬当代红色人物精神,建立新形态红色法治教育基地,扩大和深化红色法治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
6、注重普法队伍中的新媒体团队建设
新媒体运营本身具有选题审核要求高、舆情风险把控要求高等特点,针对青少年选题则有更高要求。基于此,必须在青少年普法过程中注重加强专业人才、专业团队建设。实践中,不能仅依靠普法教育主管部门的单打独斗,应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要求,充分发挥广大行政执法司法人员、法律服务人员在青少年普法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6]普法教育主管部门探索组建多媒体工作室,建设新媒体普法人才智库,抽调具有多媒体经验、熟悉线上运作的普法骨干力量,充实到新媒体工作室,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应加强与青少年普法教育关联紧密的网络知名人士、热门网红人物的沟通联系,注重发挥该群体强大的网络号召力,推动青少年普法教育领域流量叠加、强强联合。扩充普法志愿者队伍,鼓励精通新媒体制作技术的专业人员加入,制作推广更多新媒体形式的法治科普作品;鼓励法律专业的高校大学生加入,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支持青少年普法工作。志愿者队伍需要吸纳这些高素质的青年人才,他们与青少年之间不存在代际沟通障碍,他们更懂得青少年的需求,熟悉青少年的媒体关注喜好,更适应新媒体环境,熟悉新媒体的运作模式,能够更好地完成青少年法治科普的工作。
7、注重健全奖惩推进机制
探索将新媒体开展青少年普法教育的情况列入普法成员单位的考评体系,加大赋分权重,严格考核奖惩,提升普法成员单位对新媒体的重视程度和运用水平。[6]应按照快、准、全的要求,健全舆情应对策略,制定应对预案,对青少年受众关注的敏感舆情、重大案事件,应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挤压负面空间,回应受众关切。持续完善新媒体普法教育评估反馈机制,综合采取“第三方+电话调查+问卷”等形式,掌握青少年普法教育真实成效,及时优化普法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推动新媒体在青少年普法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结 论
青少年法治科普是培育法治公民,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法治文明、成就法治社会的必由之路。新媒体环境既为青少年法治科普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新媒体是进行法治科普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探索适应新媒体环境特点的新的科普路径,能够进一步促进青少年法治科普工作的展开,提高法治科普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俄]列夫·马诺维奇著,车琳译:《新媒体的语言》,25页,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21。
[2]《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载《人民日报》,2021-06-16(01)。
[3]《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中国青年报》,2022-12-01(03)。
[4]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5-12-17(02)。
[5]《新媒体普法的“广州探索”》,载《中国司法》,2022(7):44-49页。
[6]卢越:《媒体普法宣传报道提升策略初探》,载《中国司法》,2022(4):58-61页。
作者简介
郜振霞 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