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37版
新时代研究型大学本科科研育人的困境与突破
可以鼓励本科生参与探索性的基础研究或者创新性的应用研究。同时加强相应的本科生科研育人体制机制来确保培养计划,形成“百花齐放”的科研育人格局,提高科研育人效率。
  2、营造本科生科研育人政策环境
  从国家到教师从政策层面上对本科生科研育人的支持有利于促进科研育人更系统、高效的落实。国家层面,加强政策的行动导向,从大的方面丰富本科生科研育人的拨款形式和评估计划;学校层面要树立正确的科研育人理念,强调科研育人的重要性,鼓励教师指导本科生参与科研、开展研究型教学以及跨学科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确立本科生科研的重要性;为本科生提供科研经费和平台,聘用和培养本科生科研指导老师,提高教师科研育人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层面,树立教学与科研协同的育人理念,关注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发科教融合课程等。
  3、优化本科生科研育人氛围
  研究型大学内有良好的科研氛围,但是如何将这种氛围同化到本科生培养中是需要进行规划的。在管理层面通过宣传国家相关育人政策和科研育人典型案例,将科研育人和自身发展定位相结合,融入自己学校的优良文化,营造科研育人的校园氛围;在教师培养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一些科研育人评比活动,发掘本科生科研育人中的楷模教师,发挥榜样作用,带动教师队伍科研育人的积极性;在校园活动上,可以开展与本科生科研育人相关的主题活动,如讲座、比赛等,同时利用各种线上平台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在师生关系上,要加强科研教师与本科生之间的互动合作,通过构建积极参与的科研育人环境,在师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和具体指导可以影响和感染学生,对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研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4、加强本科生教学和科研协同育人
  大学的教学职能和科研职能分别致力于实现育人目标,要探索教学职能和科研职能之间的本质联系,加强二者之间的合作,使之成为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整体,从而更好地实现育人效果。实现教学和科研的协同育人,需要国家、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首先,国家层面上要调整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标准,淡化科研排名的意识,设立专项的本科生教学和科研协同育人的项目经费,引导师生共同参与科研项目;学校层面上要强化立德树人和科教融合的育人理念,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制定教研卓越计划,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教师层面上,建立教学与科研协同育人的学术共同体并开发相应的培训课程,鼓励引导教师开展本科生层面的科研育人,制定合理的教研平等评价标准,从实践层面上落实本科生的科研育人理念。
  参考文献
  [1]钟秉林、常桐善、罗志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笔谈)》,载《重庆高教研究》,2023(1):3-13页。
  [2]王战军:《什么是研究型大学——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基本问题研究(一)》,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9-11页。
  [3]史秋衡、康敏:《探索我国高等学校分类体系设计》,载《中国高等教育》,2017(2):40-44页。
  [4]龚旗煌:《走好新时代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的思考与实践》,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5):3-8+85页。
  [5]谢维和:《人才培养的清华风格》,载《中国大学教学》,2020(7):4-8+34页。
  [6]周家伦:《同舟共济科学发展》,载《中国高等教育》,2009(C2):17-19页。
  [7]《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载《中国高等教育》,2015(C1):6-8页。
  [8][11]《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载《民办教育新观察》,2017(12):75-80页。
  [9]教高〔2019〕6号,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https://www.gov.cn/xinwen/2019-10/12/content_5438706.htm。
  [10]《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4):23-27页。
  [12]刘在洲、谢晨霞、刘香菊、张恒波:《大学科研育人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H省4所高校的调查》,载《高等教育研究》,2019(6):79-85页。
  [13]叶信治、梁凤华:《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和服务协同育人功能分析》,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2):6-8页。
  [14]刘在洲:《高校科研育人的内涵、特征与实践方略》,载《思想理论教育》,2021(3):106-111页。
  作者简介
  李 澜 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