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4版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廉洁智慧
生生不息、代代传承,光耀千古、永不褪色。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今天,我们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无不渗透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充分吸收和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廉洁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和廉洁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促使党员、干部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结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来明是非、辨善恶、知廉耻,增强文化自信力、价值判断力和道德内生力,从而加强自身修养,提升精神境界,涵养为民情怀,强化责任担当,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做到为政以德、正心修身,保持做人干事的精神风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让廉洁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清正廉洁价值观。清正廉洁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发展积极健康党内政治文化的必然要求。文化思想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同样的道理,腐败问题从深层次来讲,也是一个文化问题。不能让廉洁文化根植人心,腐败文化就会乘虚而入。党风廉政建设,归根到底就是一场价值观上“以廉为荣”还是“以贪为荣”的较量,是一场看似悄无声息却无时无刻不在激烈进行的较量。从历史的教训看,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日知录》中就讲:“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而且,“官德如风、民德如草,风行则草偃”。自古以来,良好的为政之风、为官之道,对整个社会的信仰体系、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都起着引领和典范作用。历史的教训反复证明,腐败,尤其是自上而下的腐败,会破坏一个国家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造成大范围的政治混浊、法度溃毁、风气败坏、人心离散、政权衰亡、国家衰败。两千多年前,西汉的《淮南子》就讲,“上好取而无量,下贪狼而无让,民贫苦而仇争,事力劳而无功,智诈萌兴,盗贼滋彰,上下相怨,号令不行”,以致“风流俗败,嗜欲多,礼义废,君臣相欺,父子相疑,怨尤充胸,思心尽亡”。可见,最可怕的腐败,正是社会价值观的腐蚀堕落,是“腐败民俗学”或“腐败亚文化”的滋长蔓延,是对腐败现象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容忍甚至纵容,是所谓“腐败有益论”冠冕堂皇的大行其道,是“笑廉不笑贪”的是非混淆黑白颠倒。毋庸置疑,国人文化传统中讲究人情、关系、面子的意思根深蒂固,使得“送礼”、“行贿”以各种堂而皇之的理由或明或暗潜流涌动无处不在,官商勾结、跑官买官更是成为久治难绝的顽瘴痼疾。因此,反腐败既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也是一场文化较量,是廉洁文化与腐败文化的持久战攻坚战,必须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用廉洁价值观挤压腐败价值观的生存空间。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面从严治党越是往深处推进,越需要触动思想灵魂发生“化学反应”,让廉洁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全面从严治党,既要靠治标,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也要靠治本,正心修身,涵养文化,守住为政之本。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涵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是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深化标本兼治,既善用治标利器,又夯实治本基础,在持续加强“不敢腐”的高压震慑、推动完善“不能腐”的制度机制的同时,不断提升“不想腐”的思想自觉,净化政治生态,夯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思想根基。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廉洁智慧,必须着眼于推动建设更加辉煌的现代文明,与时俱进把创新发展的本领“强起来”,推进传统廉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之魂,是文化的魅力之本,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之源。文化因创新而辉煌,因发展而精彩。因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建设更加辉煌的现代文明,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在继承中转化,在发展中超越。
  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指出的:“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文化既要源远,也要流长;既要根深,也要叶茂;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代的;是既是现实的,又是潜在的。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植根历史、历经千淘万漉,不断积累沉淀、世代传承发展的过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