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3版
近现代黄河与中华现代文明
    河南三门峡举行黄河大合唱艺术节

以来第一次对黄土高原地区进行的全面大查勘,涉及国土面积达21.3万平方公里,反映我国治理黄河的决心。农业学大寨时的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在长期同水土流失斗争中创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冷梦《高西沟调查——中国新农村启示录》,1965年高西沟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大寨式典型,全国第一块坡式梯田和水平梯田诞生在米脂县。
  几点思考
  1、善治国者必先治水,治黄是历朝历代的头等大事
  大禹因治水成为英雄、帝王,治水走过的土地成为华夏界域,汉武帝堵黄河口,康熙、雍正、乾隆都曾经耗费很大精力治水,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基本上都在治黄方面下过大工夫。国家权力的形成与集体水利事业有关,亦即与控制集体劳动的人力有关,而与土地所有制没有直接关系。古埃及国家产生与尼罗河洪水治理有关,美索不达米亚早期国家机构组织出现,与引水、用水需要和斗争有关。
  2、黄河流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场域,中国共产党延伸了黄河和华北的象征意义,将其与农民和革命联系起来,这是近现代黄河地理景观所要展现的核心内容
  中国人与黄河相伴的五千年时光里,对黄河形成既自豪,又忧患的心态。20世纪黄河水患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心灵创伤,新中国成立前黄河的肆虐,蒋介石花园口决堤造成的社会与生态的创伤,黄河成为“中国之殇”的隐喻,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黄河成了一个图腾,一个集体身份的文化试金石。”中国共产党建国七十余年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治黄奇迹,新政权得以在社会和国际上树立威信。黄河北流于渤海湾入海已有一百六十余年,但没有改道,就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治理黄河。黄河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是中国革命发生逆转、最终夺取胜利的关键地理因素,20世纪后半期以来,新政权对黄河及其流域生态环境的改造,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黄河中国”。20世纪以来,黄河综合开发利用更是塑造现代中国的重要手段。
  3、黄河流域形成的中华文明从典型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和新时代生态文明转型
  古老的中国正发生着新变化,黄河流域的人们正经历着不同以往的新生活。黄河流域拥有的人文资源、历史遗迹、文化精华是长江流域以及其他流域不能替代的,尤其是在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富裕情况下,人类对精神文明和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黄河流域拥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日益凸显出来。中华文明的根本在于农耕,中国人口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农民,中国最广阔的土地在农村,然而它们都在嬗变:乡村变成城镇,农民变为农民工,或城镇居民、多种经营农场主,农业种植生产已被农业生态旅游、新兴科技工业替代。
  作者简介
  刘 宁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黄河文化、城市文化、文学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