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2版
中华政治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构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成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前提。
  中国式现代化是解决初级阶段矛盾的最佳选择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恰恰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手段和路径。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涉及五个方面,既涵盖了物质文明建设,也涵盖了精神文明建设;既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又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不断完善,因而是对中国社会的全面建设。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相契合,而且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文明建设也提出了相应的诉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扬弃,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方面,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一现代化的内涵,与资本主义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除此之外,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背景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必然地把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于社会主义大地之上。七十多年来,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坚实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中国通过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释放经济活力,引导民营经济飞速发展,创造出经济发展的奇迹,也开辟了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推行新发展理念,推进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从而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上历史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以社会主义制度为背景条件,同时又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提升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为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提供了物质文明准备,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因而,中国式现代化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初级阶段的最高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按照历史的必然逻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要向高级阶段迈进,历史最终必然要进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从社会物质基础的发展看,初级阶段是物产不丰富、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的阶段,是人们的精神境界不高、社会生产仍然以满足个体劳动和个人利益的需要为转移的生产关系运动。与此相反,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则是生产力水平获得了极大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获得全面体现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方式是一个有机整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与此相适应,由生产关系的总和又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又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同时,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发挥着反作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上层建筑等内在结构的论述表明,当社会的物质领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也应该与之相适应,如此才能解决社会内部结构运行中的矛盾。就此而言,与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中,也应该列入一条更为重要的任务,这就是:在推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致力于建构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构的完善,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把社会主义推向高级阶段的必然选择。
  竖立在社会经济结构之上的是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一般而言,上层建筑由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