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2版
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创业有较大兴趣,接近30%的学生有创业想法和创业意向,支持大学生在校创业比例超过64.41%;创业实践上,仅有6.32%的学生已经创业或正在创业,接近80%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缺乏立即且持续的执行力。可见,学生对创新创业内涵认识不足,在创新创业实践上缺少内生动力和执行力。
  2、融资渠道有限,资金缺乏成为主要障碍
  通过问卷,我们发现大学生创新创业相较于其他群体有较大优势,表现出年轻有活力、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等特点,但在创业中也会面临很多困难,如融资问题,而创业资金的来源渠道有限,以父母资助、自身储蓄、合伙投资等自有资金占比较大,除融资渠道有限外,创业的规模也受到了资金短缺的影响,经验缺乏、创业风险、自身能力、创业方向不明确等因素亦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最大障碍。
  综上可知,学校课程设置与学生需求匹配不足,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引领缺位,加之学生缺少创业实践,融资渠道有限等因素加剧了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
  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善于发现机遇,能够整合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创业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1]
  地方高职院校在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时,可以从合理设置创新创业类课程,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师资,优化创业服务部门职能等方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一)合理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2015)提出: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快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加强创新创业知识普及教育。[2]文件出台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指明方向。地方高职院校应探索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在全体学生中普及创新创业教育。
  首先,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创业诉求为立足点,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时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方法,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
  其次,要合理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和教学形式,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公共必修类课程,纳入学分认证,学生在校期间需修满至少一门创新创业类公共课程,学校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创新创业网络课堂供学生自由选择,以丰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最后,采取“通识教育+分层教学”的交互方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借鉴C9高校将创新创业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有机结合,运用慕课等方式推进创新创业优质课程共享的经验作法,[3]地方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通识教育覆盖全体学生,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根据专业和年级,开展创新创业理论学习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实操训练,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二)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化师资
  创业教育综合性强,涉及知识广泛,这就要求创业教育教师具有能够系统地运用各学科知识进行实践的能力,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创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还要有一定的创业经历或实践经验。[4]在创新创业师资的培养上,地方高职院校要致力于打造一支“辅导员-专业教师-企业化导师”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1、打造专业化师资,提升创新创业教学水平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依赖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辅导员处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专业教师学科知识丰富,这是二者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但二者大多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和实践经历。为此,地方高职院校首先要重视和加强对辅导员和创新创业教师的培训。
  首先,通过培训、推荐研修、鼓励参赛、企业交流学习和挂职锻炼等途径培养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案例研究,加强教师创新创业理论水平。同时建立和完善教师离岗创业政策,对有创业意愿且正在创业中的教师支持离岗创业,保留岗位和人事关系,提升教师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其次,同步实施高校双创校外导师专项人才计划,助力实践教学。引入专家学者和行业优秀人士来校交流和讲学授课,举办创业大讲堂,解读创业政策、分享经验风险、开展实践指导;聘请优秀创业者、企业家担任创新创业导师或兼职教师,讲授创新创业课程,进行创业实践指导;依托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开展实地参观学习、见习实习实训等。[5]通过“内培外引”,建设一支“辅导员-专业教师-企业化导师”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实现师资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壮大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
  2、明晰职业发展路径,建立激励晋升机制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多由兼职教师和辅导员开展,这部分教师的身份认定和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地方高职院校应明晰创新创业教师职业发展路径,建立激励晋升机制,完善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