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4版
《民俗学》课程思政的教学与实践探索
    汉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民族精神

德育元素。
  第二,对于《民俗学》课程的内容很多教师、学生停留在讲传统、讲过去,而忽略了民俗的思想精华、道德范式、规范体系、价值取向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民俗学》课程思政的目标
  第一,通过挖掘、传授蕴含在民俗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让其中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深入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立德树人融入专业知识传授、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
  第二,引领学生发现民俗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厚植文化自信。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善于继承和弘扬其精华,另一方面要挖掘和阐发其当代文化价,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达到提升精神境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民族认同感、厚植文化自信的目标。
  《民俗学》课程思政的举措
  笔者认为民俗学课程思政,应该以文化自信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形成课内、课外“理论知识+实践探索+学生为中心”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引领式、体验式、研究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行为层面认同民俗学的课程思政教育的有关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价值取向的渗透和传递。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上,寻找民俗中的道德智慧,滋养当代青年的德行
  《民俗学》课程在讲授内容上每一章节都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素材和德育资源。仅以工匠民俗、人生仪礼章节为例,作一说明。工匠民俗展现了我们当代提倡的“工匠精神”,即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的品德要求,强调“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孜孜不倦的学习,强调“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在人生仪礼中,如古代汉族的成年礼——冠笄礼,要求冠礼者“弃尔幼志,顺尔成德”,要求他们立德修身作为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强调应刚正不阿、修己慎独、尊敬亲长等道德要素,强调“成人”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
  (二)教学方法上,更新教学方法,融思政元素于民俗课堂
  高等教育在不断地进行改革,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在课堂上发生着极大的变化,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自觉学习。笔者认为,《民俗学》课程思政应该更新教学方法,通过项目式、任务驱动式等教学策略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还可以采取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即老师在课前布置选题,由学生自由组队选择某一主题,分工搜集和整理资料,采用PPT展示、情景剧等方式来进行阐释。例如在服饰民俗——汉服一章节时,拟设想让学生通过展演的方式感悟汉服之美,讨论其中承载的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民族精神。具体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