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世界遗产保护现状及对策建议
翁基村一位村民在敲锣巡寨提醒大家注意消防安全(摄影丨谢春波)
这几个字也频繁出现。景迈山文化遗产要素包括5片古茶林、9个传统村落和3片分隔防护林,芒景是九个传统村落中的一个,而我走进的那片紧挨着村寨的茶园,就是五片古茶林中的一片。
古茶林之所以珍贵,因为它们是现代台地化茶园之前“林下种植茶园”的实物例证。将茶树种在森林之中,大树之下,这就是布朗族等西南少数民族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伟大贡献。少数民族先民利用天然林中的茶树群落,通过人工管理方式,在自然种群的基础上,抚育种植茶树,形成半人工植被,历经世世代代的保护与发展,这些茶园成为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
古茶林从高到低有乔木层—茶树和灌木层—草本植物层三个层次,它们构成一个息息相关,环环相扣的生态体系。茶树位于这个生态体系的中层。上层是高大的乔木,主要起遮蔽作用。茶树生长需要温暖,湿润,光照不太强的环境,大树提供了这样的环境。遮阴树种大部分是天然林,但树种的保留是有选择性的。当地人总结出茶树与其他树种之间的竞争或依存关系。和茶树争夺生存空间,不利于其生长的树种会被砍伐;利于茶树生长,同时又能提供其他价值的树木则被保留下来,被保留下来的高大乔木有各种用途。它们对茶叶口感的影响,民间也有一套说法。古茶林中层除了茶树外,还有很多其他小型乔木和灌木,为村民提供了制作工具的木材,采之不尽的果实,绚烂美丽的花朵。而古茶林的下层多是草本植物,它们不仅能够为茶树提供肥料,也是美食的来源。传统医药中的很多药草,也长在茶林中。
古茶林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拥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上层乔木的枯枝落叶和下层草本植物为茶树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森林中多树种、多物种,各种捕食性昆虫可以抑制虫害的发生,和病虫构成生态平衡。系统内各物种之间形成了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关系,系统稳定性和自主性较高,故古茶林管理不需要过多的人工介入,茶树不用施肥、打药,修剪也相对少,却不仅可以产出无农药,无化肥,无污染,滋味醇厚、耐泡、回甘久的优质茶叶,还可以获得美食、药材等各种附加产品,这个生态系统就是当地各民族的百宝箱,形成了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
对林下茶种植这种富有生态智慧,环境友好,管理简单的传统种植方式,人们的态度也经历过几次变化。
20世纪70年代,人们认为古茶园产量低,树木高大采摘困难,为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云南不少地方政府都开始有计划地发展新茶园。这些新茶园,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现代茶园,也就是台地茶。在兴建新茶园过程中,对部分古茶林进行了低产茶园改造,如为了让老茶树萌发生长力强的新梢,进行台刈、矮化,甚至于把古茶树砍了改种台地茶。这些做法使部分古茶园被毁或遭到破坏。在景迈山芒景村,关于政府推动台地茶扩种,苏国文先生的书中记录了三次,“1962年,由政府组织一些人在芒景试种台地茶,但没有推广,到70年代又搞第二次试种,也未能大面积推广,台地茶在芒景大面积种植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现芒景布朗族村共有台地茶7000多亩,人均三亩多。”①
台地茶的优点是好采摘,生产快,产量高。新茶园的大量开辟,扩大了茶树种植面积,提高了单产和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民收入。直到21世纪初,台地茶茶叶依然比古树茶价格更高,更畅销。景迈山芒景村最早创办私人茶厂的村民们告诉我,刚回到景迈山做茶叶时,古树茶因为涩味重,样子不好看,卖不上价钱,台地茶叶子更鲜嫩,收购价更高。
随着普洱茶的升温,港台客商对古树茶的追捧,带动了以珠三角茶商为代表的茶客对古树茶的喜爱,越来越多的茶客以古树茶为尊,古树茶价格才节节攀升,终于超过了台地茶。与此同时,台地茶的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比如为了追求丰产,普遍采取密植,用化肥农药催产,人工干预过度,导致病虫害与农药问题严重。
2007、2008年以后,在政府和一些社会组织的倡导和推动下,包括景迈山在内的很多布朗族社区逐步将
这几个字也频繁出现。景迈山文化遗产要素包括5片古茶林、9个传统村落和3片分隔防护林,芒景是九个传统村落中的一个,而我走进的那片紧挨着村寨的茶园,就是五片古茶林中的一片。
古茶林之所以珍贵,因为它们是现代台地化茶园之前“林下种植茶园”的实物例证。将茶树种在森林之中,大树之下,这就是布朗族等西南少数民族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伟大贡献。少数民族先民利用天然林中的茶树群落,通过人工管理方式,在自然种群的基础上,抚育种植茶树,形成半人工植被,历经世世代代的保护与发展,这些茶园成为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
古茶林从高到低有乔木层—茶树和灌木层—草本植物层三个层次,它们构成一个息息相关,环环相扣的生态体系。茶树位于这个生态体系的中层。上层是高大的乔木,主要起遮蔽作用。茶树生长需要温暖,湿润,光照不太强的环境,大树提供了这样的环境。遮阴树种大部分是天然林,但树种的保留是有选择性的。当地人总结出茶树与其他树种之间的竞争或依存关系。和茶树争夺生存空间,不利于其生长的树种会被砍伐;利于茶树生长,同时又能提供其他价值的树木则被保留下来,被保留下来的高大乔木有各种用途。它们对茶叶口感的影响,民间也有一套说法。古茶林中层除了茶树外,还有很多其他小型乔木和灌木,为村民提供了制作工具的木材,采之不尽的果实,绚烂美丽的花朵。而古茶林的下层多是草本植物,它们不仅能够为茶树提供肥料,也是美食的来源。传统医药中的很多药草,也长在茶林中。
古茶林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拥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上层乔木的枯枝落叶和下层草本植物为茶树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森林中多树种、多物种,各种捕食性昆虫可以抑制虫害的发生,和病虫构成生态平衡。系统内各物种之间形成了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关系,系统稳定性和自主性较高,故古茶林管理不需要过多的人工介入,茶树不用施肥、打药,修剪也相对少,却不仅可以产出无农药,无化肥,无污染,滋味醇厚、耐泡、回甘久的优质茶叶,还可以获得美食、药材等各种附加产品,这个生态系统就是当地各民族的百宝箱,形成了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
对林下茶种植这种富有生态智慧,环境友好,管理简单的传统种植方式,人们的态度也经历过几次变化。
20世纪70年代,人们认为古茶园产量低,树木高大采摘困难,为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云南不少地方政府都开始有计划地发展新茶园。这些新茶园,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现代茶园,也就是台地茶。在兴建新茶园过程中,对部分古茶林进行了低产茶园改造,如为了让老茶树萌发生长力强的新梢,进行台刈、矮化,甚至于把古茶树砍了改种台地茶。这些做法使部分古茶园被毁或遭到破坏。在景迈山芒景村,关于政府推动台地茶扩种,苏国文先生的书中记录了三次,“1962年,由政府组织一些人在芒景试种台地茶,但没有推广,到70年代又搞第二次试种,也未能大面积推广,台地茶在芒景大面积种植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现芒景布朗族村共有台地茶7000多亩,人均三亩多。”①
台地茶的优点是好采摘,生产快,产量高。新茶园的大量开辟,扩大了茶树种植面积,提高了单产和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民收入。直到21世纪初,台地茶茶叶依然比古树茶价格更高,更畅销。景迈山芒景村最早创办私人茶厂的村民们告诉我,刚回到景迈山做茶叶时,古树茶因为涩味重,样子不好看,卖不上价钱,台地茶叶子更鲜嫩,收购价更高。
随着普洱茶的升温,港台客商对古树茶的追捧,带动了以珠三角茶商为代表的茶客对古树茶的喜爱,越来越多的茶客以古树茶为尊,古树茶价格才节节攀升,终于超过了台地茶。与此同时,台地茶的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比如为了追求丰产,普遍采取密植,用化肥农药催产,人工干预过度,导致病虫害与农药问题严重。
2007、2008年以后,在政府和一些社会组织的倡导和推动下,包括景迈山在内的很多布朗族社区逐步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