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世界遗产保护现状及对策建议
俯瞰传统村落糯岗村(摄影丨谢春波)
几栋建筑围合成的院子叫“布朗文化园”,成为村民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场所。
帕哎冷是布朗族祖先,被芒景布朗族奉为茶祖。帕哎冷的遗训被苏老师记在他写的书里:“我想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你们会吃光用光,要给你们留下牛马也怕遭自然灾害死光,就给你们留下一块‘玉’(肥沃的土地)和茶树吧!人家村子烂了,你们也永远不会烂,你们在我的火塘下面土地上繁衍生息壮大。”⑦帕哎冷馆墙壁上用傣文写下了遗训,并且强调了“你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这些茶树”这句话。
祖先留下的话再次将芒景布朗族人凝聚在一起,敬茶祖,惜茶园成为共识,布朗文化园也具有聚拢芒景几个寨子村民,共同传承布朗族文化的功能。除了三年一次的茶魂台祭茶祖大祭外,每年山龛节时也会在这里举行祭祀茶祖的小祭,也在这里开展其他民族节日庆典和布朗族传统文化的各种传承活动。
在苏老师等长者的感召与村干部的推动下,芒景村在各村寨成立了有200余名会员的“布朗族传统文化研究会”。研究会积极推动布朗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配合行政机构,恢复了一些传统节日并做好组织工作,举办关于茶园管理的技术培训,宣传非遗保护的价值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研究会成为协助基层政府和申遗专家的重要民间力量,他们协助村委会编写了《芒景村遗产保护学习手册》这样的小册子,详细阐释了布朗族受茶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宗教信仰、土地伦理和现代生态文明概念下的行为准则,分发给村民学习。
在民间组织协助下,景迈山恢复了与茶有关的一些民间信仰、节庆与仪式,找回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茶祖信仰、宗教信仰的约束力,也逐渐形成了“政府、社区、老人、宗教”共管的治理模式。这种构建在茶祖信仰基础之上,“部落-政府-宗教”三位一体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找回传统信仰并积极延续的过程,在申遗过程中,得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认可。
挑战和建议:可持续保护需要做好四个“平衡”
申遗成功,是景迈山和云南茶产业和茶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起点。云南至此已有六项世界遗产。毋庸讳言,其中一些遗产面对保护和利用这个矛盾,走过弯路,遭遇过质疑和挑战。“景迈山作为全球第一例茶文化景观遗产,它既是农业遗产,也是乡村遗产,因此其申遗过程既要保护自然环境,还要考虑人文的发展。”⑧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有机演进的活态遗产,而活态遗产保护的核心在于可持续性。申遗成功后,如何维持遗产的鲜活和可持续,为全世界守护这份宝贵遗产的同时,让当地老百姓持续从中受益,让景迈山遗产之美更好地传承和传播,并发挥示范作用,促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带动云南茶产业和茶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笔者认为,申遗成功后,如何处理四个方面的平衡,对景迈山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一)严格遗产管理和百姓提高生产生活水平之间的平衡
景迈山成为世界遗产地,对当地百姓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与此同时,我们也得看到,百姓在申遗过程中积极配合政府,暂时让渡了部分个人利益。在申遗刚刚成功的阶段,如何平衡严格的遗产管理和满足老百姓改善居住条件、继续发展茶产业,同时适度发展旅游业的需求,尤为重要。在调查过程中茶农们反映的一些问题,比如由于申遗对传统建筑规范的要求,自家部分不协调的建筑被拆除,晾晒茶叶的茶棚规模被缩小,影响茶叶制作。又比如古茶林被纳入严格管理,导致茶树需要修剪的时候未能获得批准,影响茶叶收成与质量等问题。申遗成功后,这些矛盾若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必将损害老百姓持续保护景迈山文化遗产各要素的主动性。申遗过程是平衡各利益主体的过程。申遗成功后,当地百姓才是推动发展与保护的主体,茶产业在村落经济的主导地位要得到保障,茶农的利益诉求应该有更畅通的传达渠道,应该建立透明、平等、细致、及时的沟通机制,达成各方利益的动态平衡,确保村民遗产保护的主体性。
几栋建筑围合成的院子叫“布朗文化园”,成为村民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场所。
帕哎冷是布朗族祖先,被芒景布朗族奉为茶祖。帕哎冷的遗训被苏老师记在他写的书里:“我想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你们会吃光用光,要给你们留下牛马也怕遭自然灾害死光,就给你们留下一块‘玉’(肥沃的土地)和茶树吧!人家村子烂了,你们也永远不会烂,你们在我的火塘下面土地上繁衍生息壮大。”⑦帕哎冷馆墙壁上用傣文写下了遗训,并且强调了“你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这些茶树”这句话。
祖先留下的话再次将芒景布朗族人凝聚在一起,敬茶祖,惜茶园成为共识,布朗文化园也具有聚拢芒景几个寨子村民,共同传承布朗族文化的功能。除了三年一次的茶魂台祭茶祖大祭外,每年山龛节时也会在这里举行祭祀茶祖的小祭,也在这里开展其他民族节日庆典和布朗族传统文化的各种传承活动。
在苏老师等长者的感召与村干部的推动下,芒景村在各村寨成立了有200余名会员的“布朗族传统文化研究会”。研究会积极推动布朗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配合行政机构,恢复了一些传统节日并做好组织工作,举办关于茶园管理的技术培训,宣传非遗保护的价值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研究会成为协助基层政府和申遗专家的重要民间力量,他们协助村委会编写了《芒景村遗产保护学习手册》这样的小册子,详细阐释了布朗族受茶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宗教信仰、土地伦理和现代生态文明概念下的行为准则,分发给村民学习。
在民间组织协助下,景迈山恢复了与茶有关的一些民间信仰、节庆与仪式,找回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茶祖信仰、宗教信仰的约束力,也逐渐形成了“政府、社区、老人、宗教”共管的治理模式。这种构建在茶祖信仰基础之上,“部落-政府-宗教”三位一体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找回传统信仰并积极延续的过程,在申遗过程中,得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认可。
挑战和建议:可持续保护需要做好四个“平衡”
申遗成功,是景迈山和云南茶产业和茶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起点。云南至此已有六项世界遗产。毋庸讳言,其中一些遗产面对保护和利用这个矛盾,走过弯路,遭遇过质疑和挑战。“景迈山作为全球第一例茶文化景观遗产,它既是农业遗产,也是乡村遗产,因此其申遗过程既要保护自然环境,还要考虑人文的发展。”⑧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有机演进的活态遗产,而活态遗产保护的核心在于可持续性。申遗成功后,如何维持遗产的鲜活和可持续,为全世界守护这份宝贵遗产的同时,让当地老百姓持续从中受益,让景迈山遗产之美更好地传承和传播,并发挥示范作用,促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带动云南茶产业和茶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笔者认为,申遗成功后,如何处理四个方面的平衡,对景迈山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一)严格遗产管理和百姓提高生产生活水平之间的平衡
景迈山成为世界遗产地,对当地百姓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与此同时,我们也得看到,百姓在申遗过程中积极配合政府,暂时让渡了部分个人利益。在申遗刚刚成功的阶段,如何平衡严格的遗产管理和满足老百姓改善居住条件、继续发展茶产业,同时适度发展旅游业的需求,尤为重要。在调查过程中茶农们反映的一些问题,比如由于申遗对传统建筑规范的要求,自家部分不协调的建筑被拆除,晾晒茶叶的茶棚规模被缩小,影响茶叶制作。又比如古茶林被纳入严格管理,导致茶树需要修剪的时候未能获得批准,影响茶叶收成与质量等问题。申遗成功后,这些矛盾若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必将损害老百姓持续保护景迈山文化遗产各要素的主动性。申遗过程是平衡各利益主体的过程。申遗成功后,当地百姓才是推动发展与保护的主体,茶产业在村落经济的主导地位要得到保障,茶农的利益诉求应该有更畅通的传达渠道,应该建立透明、平等、细致、及时的沟通机制,达成各方利益的动态平衡,确保村民遗产保护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