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重庆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二是深化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完善文化产业市场监管,推进市场监管现代化,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客观需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市场宏观管理和调节的力度,积极提供政策扶持、引导、培育,减少对市场行为的直接干预,简政放权,退出市场微观运行领域。深化文化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进审批事项“最多跑一次”,建立市场主体信用监管平台,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健全“扫黄打非”与文化旅游执法协同机制,强化执法事项清单管理。实施统一的文化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
三是厚植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沃土”。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引才”工作。根据专业特点,采取考核招聘等方式,打通人才“绿色通道”,引进紧缺急需人才。对市外人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采用购买服务、项目外包等方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深化用才育才改革,厚植人才发展“土壤”。深入推进文化行业职称改革,破除唯资历、唯学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引导人才重品行、重实绩,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健全完善指导督查机制,督促委属单位发挥人才培养主体作用,指导开展各项工作,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实鼓励支持文化企业开展国际国内交流培训项目,通过组织系统内高层次人才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专家来渝讲座培训等,持续拓展人才培养渠道。
3、大力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
顺应文化产业发展与竞争的主阵地正向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智能化转移的趋势,坚持以高效产出高品质内容为重点,加快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彰显科技对文化的支撑作用。
一是大力推动文化数据库建设。集成思想理论、文化旅游、文物、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文化文艺等文化资源数据,积极参与构建中华文化数据库;鼓励全市文化企事业单位部署底层关联服务引擎和应用软件,将已建或在建的各类文化专题数据库接入国家文化专网,主动对接中华文化素材库,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中华文化标识,广泛运用于内容再生产、创意设计等文化市场开发。
二是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对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依托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持续推进国家文化专网(重庆段)技术改造任务,建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重庆市域中心。支持以重庆智慧广电数据中心为主要承载,升级扩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重庆市域中心。
三是推动文化机构数字化转型升级。市级国有文化企业、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先行先试,打造基于国家文化专网和文化数据服务平台的数字文化生产线,争取相关行业标准认定;鼓励支持各类文化机构拓宽数字内容分发渠道。
四是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鼓励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适当购置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的展陈设备,改建数字文化体验馆(厅)。支持有条件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乡情陈列馆、乡镇电影放映厅、基层广播电视站及社区、学校等,酌情建设数字文化体验馆(厅),推进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支持影剧院、购物中心、城市广场、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丰富各具特色的数字文化体验场景。
参考文献
[1]顾江、陈鑫、郭新茹、张苏缘:《“十四五”时期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逻辑框架与战略路径》,载《管理世界》,2021,37(03):9-18+2页。
[2]孟东方:《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政策效应、问题及发展对策》,载《中国行政管理》,2018(12):151-153页。
[3]嵇睿:《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载《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15):112-115页。
[4]潘爱玲、王雪:《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与市场体系协同发展的机制和路径研究》,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0(01):64-71页。
[5]丁元竹:《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载《中国发展观察》,2022(10):22-26页。
[6]王慧敏:《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基于历史文化资源的创意转化》,载《社会科学》,2013(11):28-35页。
[7]魏琪嘉:《把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载《经济》,2023(07):36-39页。
作者简介
张伟进 重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建设、文化旅游发展
邓佳丽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三是厚植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沃土”。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引才”工作。根据专业特点,采取考核招聘等方式,打通人才“绿色通道”,引进紧缺急需人才。对市外人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采用购买服务、项目外包等方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深化用才育才改革,厚植人才发展“土壤”。深入推进文化行业职称改革,破除唯资历、唯学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引导人才重品行、重实绩,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健全完善指导督查机制,督促委属单位发挥人才培养主体作用,指导开展各项工作,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实鼓励支持文化企业开展国际国内交流培训项目,通过组织系统内高层次人才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专家来渝讲座培训等,持续拓展人才培养渠道。
3、大力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
顺应文化产业发展与竞争的主阵地正向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智能化转移的趋势,坚持以高效产出高品质内容为重点,加快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彰显科技对文化的支撑作用。
一是大力推动文化数据库建设。集成思想理论、文化旅游、文物、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文化文艺等文化资源数据,积极参与构建中华文化数据库;鼓励全市文化企事业单位部署底层关联服务引擎和应用软件,将已建或在建的各类文化专题数据库接入国家文化专网,主动对接中华文化素材库,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中华文化标识,广泛运用于内容再生产、创意设计等文化市场开发。
二是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对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依托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持续推进国家文化专网(重庆段)技术改造任务,建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重庆市域中心。支持以重庆智慧广电数据中心为主要承载,升级扩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重庆市域中心。
三是推动文化机构数字化转型升级。市级国有文化企业、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先行先试,打造基于国家文化专网和文化数据服务平台的数字文化生产线,争取相关行业标准认定;鼓励支持各类文化机构拓宽数字内容分发渠道。
四是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鼓励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适当购置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的展陈设备,改建数字文化体验馆(厅)。支持有条件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乡情陈列馆、乡镇电影放映厅、基层广播电视站及社区、学校等,酌情建设数字文化体验馆(厅),推进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支持影剧院、购物中心、城市广场、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丰富各具特色的数字文化体验场景。
参考文献
[1]顾江、陈鑫、郭新茹、张苏缘:《“十四五”时期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逻辑框架与战略路径》,载《管理世界》,2021,37(03):9-18+2页。
[2]孟东方:《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政策效应、问题及发展对策》,载《中国行政管理》,2018(12):151-153页。
[3]嵇睿:《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载《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15):112-115页。
[4]潘爱玲、王雪:《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与市场体系协同发展的机制和路径研究》,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0(01):64-71页。
[5]丁元竹:《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载《中国发展观察》,2022(10):22-26页。
[6]王慧敏:《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基于历史文化资源的创意转化》,载《社会科学》,2013(11):28-35页。
[7]魏琪嘉:《把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载《经济》,2023(07):36-39页。
作者简介
张伟进 重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建设、文化旅游发展
邓佳丽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