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0版
“十四五”时期重庆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户49716家。涌现出猪八戒网、五洲世纪、课堂内外、甲辰动画、达瓦影像、萌梓影视、宅瞄科技、峰米科技、泓艺九洲、山神漆器、万州三峡绣、西西弗文化、斯威特钢琴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
  重庆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偏小
  从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看,当前重庆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低。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4.56%(2021年),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已超过5%,而重庆仅为3.85%,距离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还有不小差距,发展不平衡较为严重。以渝西地区为例,该区域传统工业相对集中,大多形成了以工业为主战场的发展模式,文旅经济发展起步较晚,文旅产业的发展尚未充分引起当地领导的重视,一些区县未将其列入招商引资的任务中,产业发展受到了限制。
  2、产业发展环境亟待改善
  一是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短缺。全市每年实际到位可利用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不到2000万元,对搭建平台、打造项目、扶持企业、提振消费的投入力度与沿海和周边省市相比差距巨大。二是产业发展要素保障不足。现行金融、土地、人才等资源配置机制不能完全契合文化产业特点,轻资产融资困局、用地需求无法保障、中高端人才匮乏等一些关键痛点仍然存在。三是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机制不完善与旅游项目内涵不足、同质低效的矛盾较为突出,大量文化资源“沉睡”在文博单位、乡野民间,缺乏共享平台和创意开发激励机制。
  3、文化产业业态亟需丰富
  一是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文化产业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远落后于东南沿海,元宇宙等前瞻性产业布局滞后,产业结构仍需继续调优。二是企业主体小散弱,竞争力不强。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仅千家左右,产值1亿元以上的不足百家,无百亿级企业和A股上市企业。全国34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中,重庆只有1个。从发展竞争力来看,传统文化行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动力不足,“文化+”的效能还不明显。
  新征程上重庆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对策建议
  1、大力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按照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要求,发挥“有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场”的共同作用,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形成健康有序的产业发展生态。
  一是壮大多元文化市场主体。引导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塑造新型文化企业,扩大文化市场主体基数。支持跨媒体、跨行业、跨所有制整合重组,打造文化类“专精特新”企业。壮大文化产业知识、技术资本,扶持高成长性的“小巨人”企业和细分行业“隐形冠军”。支持合规打造文化产业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孵化海量中小微文化企业。
  二是促进文化消费提质升级。提升城市核心商圈文化氛围,打造一批全国引流的文旅商综合体、商业文创名街。加强线上线下互动,在数字内容、网络文化、创意设计等领域大力发展定制化服务,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持续拓展重庆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培育一批渝货精品、文创名品,振兴巴渝老字号。更高水平办好重庆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旅游博览会、中国西部动漫文化节、中国西部国际广告节。做靓“不夜重庆”城市名片,打造多元融合、富有活力的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
  三是培育文旅新兴业态。持续推出演艺新空间,引导旅行社组客观看旅游驻场演出,推动形成每个市级院团有一台不同类型驻场演艺的局面。大力发展舞蹈产业,打造国际舞蹈中心,积极筹办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等大型艺术展演、比赛活动。加紧培育线上演播、剧本娱乐、研学旅游、精致露营、定制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深度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配套政策资金,支持打造示范项目。
  2、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健全的政策支撑、高效的市场监管、科学的人才体系是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
  一是强化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支撑。要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文化产品与服务内容的专利申请、版权登记、商标注册制度建设。规范引导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发展,发挥行业组织综合党委作用,普遍设置党建指导员,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培育重庆宣传文化基金会、重庆市文化旅游产业促进会等全市性行业组织。引导出版物、演出、娱乐、上网服务等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丰富经营业态、提升专业品质。规范发展策划、经纪、鉴定、拍卖等文化中介机构,培育信息、人才等文化要素市场,探索疏通文化资产融资等市场结点。发挥当代艺术人才、作品汇聚优势,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打造重庆艺术版权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