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9版
“十四五”时期重庆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张伟进 邓佳丽
  “十四五”以来,重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把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推进“科技赋能文化、文化赋能城市”,实现文化传承更加注重创新性、文化业态更加注重数字化、文化供给更加注重多元化、文化消费更加注重场景化、文化传播更加注重国际化,奋力谱写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新篇章,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是符合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要求的产业体系。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到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文化产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十四五”期间重庆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现状
  1、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增长
  2022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预计达2802.82亿元,同比增长2.3%;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达1122.08亿元,同比增长1.5%,在疫情期间稳住了基本盘,实现了韧性成长。增加值五年内净增长525亿元,年均增速达13.5%,远高于同期GDP增速;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85%,五年内提升0.8个百分点,疫情前的2019年曾达4.1%,位列全国第13位、西部第2位。文化产业逐渐成为重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2、文化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按照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重庆文化产业在9个大类、43个中类和146个小类中均有分布,门类齐全。文化核心领域与文化相关领域的增加值比例长期稳定在7:3左右,基本实现相辅相承、均衡发展。特别是数字化、沉浸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带动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和文化传播渠道三大板块快速增长,合计占比已超过50%,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3、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新成就
  注重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以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示范项目为契机,推动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文物合理利用新形态,促进文物资源数字化,相继推出考古移动实验平台车、三峡数字博物馆虚拟展示、白鹤梁VR体验、文物3D打印和三维立体图像等智慧文博应用。注重数字文化消费场景的打造,车载4K融合生产中心建设标准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4、文化产业集聚协同新格局
  文化产业集群格局基本形成,南滨路文化产业园于2020年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41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各园区深挖文化底蕴、盘活闲置建筑、打造政策洼地、配套公共服务,集聚模式不断创新,集聚文化企业1.5万余家,2022年营业收入达750亿元。加快推进版权示范园区建设,仙桃数据谷被授予“2021年度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基地)”称号,重庆出版传媒创意中心等3家园区(基地)为2021年重庆市“版权示范园区(基地)”,重庆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为2021年重庆市“版权示范单位”。
  5、文化市场主体持续壮大
  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国有文化集团逐渐做强,国有院团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文化产业领域投资创业保持高增长。截至2022年末,全市共有文化市场主体114124家,其中,文化企业63278家,文化个体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