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3版
文旅融合背景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消费集聚区3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5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3个,市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个。
  文旅融合推动渝中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构想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渝中区是重庆“母城”和发源地,“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一百年解放碑”,清晰地保留了重庆三次建都、四次筑城的历史文脉,积淀了巴渝文化、革命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红岩精神等厚重的人文底蕴,孕育了重庆的“根”和“源”。抗战时期,渝中区是“战时首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的核心,周恩来曾在曾家岩、红岩村等地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毛泽东曾来渝展开举世瞩目的“重庆谈判”,在桂园签订“双十协定”。建国初期,邓小平、刘伯承、贺龙领导西南大区建设,留下了人民大礼堂、劳动人民文化宫、大田湾体育场等深厚历史烙印。全区有不可移动文物149处(173个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居全市之首,历史建筑44处,非物质文化遗产64项。
  (二)明晰的城市发展定位
  渝中区立足城市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要素优势,致力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展示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四大国家级品牌的建设实现创新发展。随着重庆市加快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渝中区作为主城都市区的极核,两江四岸、解放碑-朝天门世界知名商圈、山城步道等重点工程的实施,使渝中区文化旅游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产业潜能加速释放、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同时,渝中区是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组成部分,是长江上游的金融高地和总部高地,是重庆“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核心载体,有非常好的基础条件培育开放优势和开放环境。随着重庆市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和国际人文交流城市,有利于渝中区把握文化自信战略的时代新要求,将历史文化传承区和“人文渝中”建设发展推向更高更深更广的层次。
  (三)一体化的山水城都市格局
  渝中区两江环抱、形似半岛,滨江、建筑、山体精心勾勒出“三层山城”的城市轮廓,立体化、山水化的城市风貌宛如一幅优美画卷,“8D魔幻城”“山城、江城、不夜城”等城市形象深入人心,在全世界有很强的辨识度和独特的城市魅力。渝中区是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窗口区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国际资源高度集聚,重庆自贸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开放优势叠加,汇聚13家驻渝总领事馆、283个国际知名品牌、143家世界500强企业及1100余家涉外机构、26家离境退税商店,首店、首牌、首秀、首发“四首经济”蓬勃发展,在金融商务、国际贸易、文化交流等各个方面联结着重庆与世界,具备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国际旅游消费目的地的先天优势、坚实基础。
  (四)宜居宜游的产城景大布局
  渝中区是重庆都市中心、旅游窗口、“网红”景点集中地,拥有大鹅岭、湖广会馆等A级景区11个,解放碑等旅游名片享誉世界。近年来,渝中区坚持以城为基、以文为魂、以旅为形、以商为体,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高地。精心勾勒山脊线、水际线、天际线,提质升级核心商圈、龙头景区、滨江岸线、公园绿地等环境品质,美化沿江步道、半山崖道、山城阳台等特色元素,打造了具有全球魅力的城旅一体景观体系。致力于发展夜间旅游,持续扮靓洪崖洞、山城巷、戴家巷等传统风貌街区的夜景灯饰,进一步点缀城市形象。突出“立体山城、光影江城、魅力母城”特色,高标准规划构建“一轴两带三片多点”的世界级山水半岛都市旅游空间布局,实现一步一景、处处皆景。
  文旅融合推动渝中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渝中区立足历史文化底蕴和山水都市资源禀赋,挖掘好、保护好、利用好重庆“母城”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推进“文商旅城融合、产城景一体化”,打响“重庆母城,人文渝中”旅游品牌。聚焦优化全域文旅空间布局、丰富文旅产品供给、壮大文旅产业发展、提升文旅公共服务、加强国际交流等重点内容,不断提升文化旅游的国际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游客和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打造重庆都市旅游“首选地”、巴蜀文化旅游“核心地”、中国山水都市旅游“必游地”,构建“近悦远来、主客共享”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新格局。
  (一)注重保护利用,传承历史文脉
  深入挖掘“山水城桥”自然景观风貌,用好用活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等“母城”历史文化资源,留住老重庆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基因,持续保护活化历史文脉,传承“母城”文化记忆,擦亮古巴渝本色、老山城底色、新重庆特色。让历史文化活在当下、服务当代。高标准推动实施了美丰银行旧址、老鼓楼衙署遗址公园、大田湾体育场等重点文物保护项目55项,山城巷、戴家巷、金汤街等一批传统风貌区、山城老街区、特色老社区。全区文物保护状况得到显著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