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6版
合阳县临河村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内涵与时代价值
刘江霞的革命工作,自己也是一位从事革命活动的革命者。凡前来她家参加会议的省地县领导及同志,她都热情接待,不但从生活上做好安排,还要兼顾会议的保密工作。同志们的衣服破了脏了,她义不容辞地缝洗。需要经费时毫不吝啬,慷慨解囊,将自己陪嫁首饰手镯都拿出来给革命同志当路费。敌人多次抄家破坏,何林月不仅对丈夫毫无怨言,反而更加坚定了革命的决心与意志。革命胜利后许多曾经受到她帮助的同志,在各级党政机关担任高职的领导,都前来看望她,尊重之余更感恩她对革命的功劳,称她为“革命嫂子”。
  为了动员全民抗战、宣传党的抗日政策以及壮大党的号召力,上级党组织安排刘江霞在临河村创办培养革命人才的学校,并以鲁迅名字命名,叫“树人小学”。“树人小学”在当时有两个功能:首先是利用学校和教师的合法身份,掩护地下党组织的革命活动;其次是为革命事业培养人才,发展地下党员,宣传和组织人民群众积极抗日。在“树人小学”从事教书的教师都是地下共产党员。
  1935年12月,因韩城县委遭到破坏,工作处于停止状态。1936年5月,省委书记高克林从华县过来,了解韩城县委情况,指示刘江霞暂时代理韩城县委工作。1937年5月,省委又派赵伯平重新在刘江霞家召集会议,重新组建韩城县委并开始工作。当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陕西省委决定成立“沿河地委”,并组建各县县委,以领导国防前线黄河沿河的韩城、合阳、大荔、朝邑、澄城等地群众的抗日工作。中共沿河地委(又叫沿河特委)于1938年4月在合阳县大众书店成立,同年5月中共沿河地委机关迁址在临河村刘江霞家里,直至1939年冬沿河特委撤销。
  1937年8月下旬,八路军一一五师部分部队在临河村宿营,师部政治部宣传科科长萧向荣同志经陕西省委领导介绍,径直联系临河村支部书记刘江霞同志,要求临时驻防。刘江霞不仅积极组织接待,安排宿营,还组织临河村村民为东渡部队捐了一只渡船。虽然部队只住了一两个晚上,但部队严明的纪律和爱民风范给村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健在的老人每当谈起当时情况,无不为之感动赞叹:“八路军真好,从来没见过这样的部队。”
  1948年3月,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在宜川瓦子街歼灭了国民党胡宗南王牌部队刘堪以后,在王家洼一带休整,临河村全村各巷道都驻扎了部队,家家都住有解放军战士。而司令部就设在刘江霞家,王震司令员住刘江霞家西厢房,党晴梵(王震司令员聘请的顾问)住刘振汉家。部队驻扎近两个月,主要任务是学习、整训和总结战斗经验。解放军部队秋毫无犯、纪律严明,展现了共产党部队的良好作风。
  1947年10月,合阳县游击支队成立,刘江霞任东北游击大队政委、带领东北游击大队参加解放韩合两县的重要战役。1947年担任合阳支队政委,带领游击支队参加解放山西运城战役。
  1946-1948年,陕东工委韩合两县“联络站”又秘密设立在刘江霞家中。
  1951年12月18日,参加韩城东府游击队而牺牲的共产党员刘苏红,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签发“永垂不朽”烈士证书。该证书保存至今!
  1977年6月15日,时任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的段洁(解放前曾任韩城县委主要负责人)赠送给刘江霞一本《陈毅诗词选编》,亲笔签写了“赠给三四十年代号称‘韩城租界’的主人江霞同志”。2020年,93岁高龄的老红军、时任陕东工委联络员的刘珠梁,挥笔写下苍劲有力的“红色租界”和“陕东工委联络站旧址”墨宝,以示对那段历史的纪念。
  解放后在合阳县第一次党代会上,县委书记何邦魁深情地说:“没有临河村就没有合阳县。”2021年韩城市芝川镇在城南村召开的八路军东渡黄河纪念座谈会上,有同志提出:“韩城党史如果缺了临河村一块,就是不完全的党史。”这个说法得到与会同志一致认可。
  作为一个普通村落,几乎是由一个家庭来承载着如此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比较少见的。所以,临河村村落小,但影响大。涌现出了以刘江霞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他们为人民的解放、为党的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
  临河村红色文化资源所孕育的思想内涵
  临河村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内容丰富,思想内涵深刻,可以简单从以下几点来理解:
  首先,作为地方村落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刘江霞为代表的早期革命活动具有典型性。刘江霞的成长经历体现出早期共产党人追求光明、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其英雄事迹体现出为了国家独立、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终生奋斗的共产党人的崇高情怀。当时他们所从事的大多数是秘密工作、地下工作,所付出的财产、心血和生命,在周围普通群众和乡亲眼里大多是不理解的。这些都源自于他们很早就接受马克思主义,很早就树立了为民族独立和实现共产主义而斗争的伟大理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信念,在临河村刘江霞领导的革命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