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4版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运行成效、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
  金融机构缺乏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风险识别以及交易流转等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尚未建立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授信特点的贷款审批、风险管理、激励机制、人才培训和内控机制,未能将银行的信贷产品、资金结算、理财产品、电子银行等产品与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特点有效结合。
  3、科技企业融资担保不健全
  大部分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完成了基础性研究,即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概念验证),而从1到10到100这个阶段(小试、中试阶段)更需要融资担保产品支持,但初创企业多为轻资产企业,可用于抵押的机器设备、厂房和其他抵押物等资产较少,商业银行在这个阶段基本上没有可匹配的融资担保产品。
  (四)秦创原运行机制有待提升
  1、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资源统筹能力不强
  西咸新区、西部科技创新港是秦创原总窗口,但限于职能边界和授权,无法统筹集聚全省科技创新资源,示范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功能仍显不足。个别园区和大型企业对秦创原建设认识把握不到位,泛化秦创原概念,创新工作不聚焦不深入,存在流于形式的隐患。
  2、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缺乏标准化、规范化服务体系
  秦创原平台缺乏明确的建设指南和服务标准,包括“三器”“三支队伍”建设指引等。对平台运行机理研究不够深入,对秦创原建设及“三项改革”成效的评估和分析尚不全面。
  相关建议
  (一)大力破除“三项改革”机制运行障碍
  1、建立科学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
  围绕概念验证、种子项目、天使项目三个阶段,确定边界条件,分阶段搭建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可参考浙江省做法,在建设技术交易市场方面制定出台《科技成果公开交易规范》等相关标准和规范,在制度层面对科技成果公开交易的基本原则、交易流程、评价与改进机制等进行明确,进一步规范科技成果交易秩序,实现科技成果交易规范的闭环。
  2、建议由高校牵头政府支持,搭建轻量化概念验证平台
  学校可利用互联网思维,牵头搭建可复制、可推广、集成化、智能化的概念验证线上平台。跨界整合政、产、学、研、金、介、贸、媒、用等创新要素于一体,通过要素间协同整合,实现轻量化概念验证、线上创业团队搭建、线上创业过程跟踪、财务信息透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创业投入及时止损等精益化创业目标。
  3、做深做实成果转化路演
  建议由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联盟牵头,建立总窗口和各地市路演网络共享机制,扩大路演受众面,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立路演项目跟踪服务机制,由科技经纪人主动跟踪对接服务,确保活动取得实效;整合秦创原路演公司、全景网等市场化专业路演机构,建立不落幕的线上路演平台,全天候滚动推介成果项目,链接更多优秀创投机构。
  4、建议推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保险产品
  参考浙江省做法,对“先用后转”等形式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出“先用后转”专项保险产品,进一步降低转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违约和侵权风险,破解在科技成果转化中“高校不敢放、企业不敢投”的问题。
  (二)构建产业技术服务创新体系
  1、打造研发产业,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参考借鉴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模式,由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牵头,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企业联创中心,深度对接企业、高校院所等资源,挖掘凝练企业技术需求,将企业技术难题凝炼成精准的科技语言。依靠科技经纪人在省内外高校院所寻找优秀项目团队,条件成熟时设立产业技术研究所,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产出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成果。
  2、大力推广“校招共用”,解决企业研发人员紧缺问题
  推广秦创原总窗口“校招共用”“三池一机制”模式,支持省内重点高校院所充分利用人才、教育、科研资源优势,按照“高校聘、企业用、政府助”的思路,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共性技术攻关、创新人才引培等方面加强合作,将人才“蓄水池”向各领域、各市场主体、用才主体开放,各种人才通过“三池”对接机制的纽带与桥梁连接,按市场需求进行精准匹配。
  3、建设科技型企业家培养平台,激发创新主体热情
  通过与国内外顶尖创业导师、团队、领军企业家、科学家、投资人等进行多维度合作,设立进阶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业课程体系及培训内容,精准招引和选拔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进行定向培训并提供创业实践环境和应用场景,开展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深度培养和全面赋能,使其快速成长为科技型企业家,打造“发现-服务-培训-投资-落地”全链条、一站式的创新创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