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运行成效、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
合体8家、工程研究中心5家。2022年,总窗口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市场主体分别增长5.9、2.8、2.1倍,工业投资增速达82%;累计形成20支科创基金,总规模达122亿元以上;累计发行科技金融产品89款,为91家企业提供信贷金额8.06亿元。
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中央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部署要求,对比先进发达地区成功经验,陕西在秦创原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三项改革”贯彻落实还存在薄弱环节
1、“三项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政策障碍
“三项改革”中,成果转化教师和专职人员职称评定改革方面推进较为顺利,但职务科技成果不再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改革内容在部分部属院校中难以推广,部分高校反映上级部门暂未允许实施;部分高校反映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内容与教育部企业体制改革存在冲突,也较难推广。
2、科技成果产权评估及国资退出机制尚不健全
在科技成果评价方面,缺乏高效普适的手段和科学的评估体系,全面性专业性评估难、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少,存在科技成果评估流于形式的情况。同时,横向科研项目节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后国有股权退出机制尚不完善,以某大学为例,学校已经形成相关文件并开始实施,但关于出资后股权代持问题和退股后收益问题仍不明确。
3、成果转化路演项目与创投机构缺乏精准对接
部分路演项目尚处于成果转化早期阶段,风险较大、前景不明,难以吸引国内优质投资机构、关联行业企业代表的参与兴趣。对路演成果投资主要依靠于政府自有产业基金发挥投资作用,市场化基金投入不足。项目路演对于一些成果持有人来讲是新课题,成果持有人对项目路演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缺乏优秀的路演团队。
4、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配套不足
科研人员对科创孵化公司的管理还处于懵懂阶段,通常缺乏市场、经营、财税、工商、金融等方面的认知,对成果未来市场价值判断、公司股权设置等问题还没有完全了解,急需专业化的中介机构提供一定的专业辅导。另一方面,高校很多科技成果尚处于实验室阶段,应用于实际生产还有一段距离,急需市场化的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给予成果转化方面的支持。
5、高校老师自身存在短板和顾虑
学校老师远离市场,缺乏承压和对市场的敏感,在企业经营发展上面有一定的天然缺陷,而科技成果更新迭代非常快,团队是否可以抗住压力存在一定的问题。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和高校合作往往希望一次性买断成果,但科技成果的产生往往是学校老师几十年的辛苦换来的,一次性买断的方式不利于成果转化的后续实施及老师利益的保障。
(二)科技创新对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不足
1、对企业核心技术现实需求响应不够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缺少衔接,总体重视“供给推动”,但忽视“需求拉动”。目前秦创原建设更多强调对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而对当前我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的现实需求响应不够,导致一方面大量资源被投入到周期漫长、市场前景尚不明朗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另一方面,面临断供危机的企业缺少外部研发力量帮助。
2、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
陕西省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创新的考核压力和动力不足;且大部分尚处于产品粗放型、数量型增长阶段,仍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对新技术吸纳不敏锐、不主动,向创新驱动发展转轨的压力不够,对新技术成果转化带来的技术升级不愿意尝试参与。另一方面,陕西大批中小企业发展以一般性技术和产品创新为主,一些关键领域的研发创新能力短板明显。
3、高校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
高校科技成果基本源于前期科研项目研究沉淀,与产业实际需求有所脱节,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企业技术需求普遍对接度不高,导致企业对与高校合作兴趣不足。
4、“链主”企业创新引领作用发挥不足
在“揭榜挂帅”及企业技术需求征集中,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的核心需求比例偏小。以第七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揭榜比拼为例,公开发布的130个企业需求中,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核心需求只有37个,涉及行业共性和卡脖子技术的需求占比不足。
(三)科技金融对创新驱动发展支持不够
1、种子基金数量偏少
目前秦创原总窗口已形成科创基金20支,总规模达122亿元以上。其中5支天使基金、12支产业投资基金,但种子基金仅有2支,数量较少且投早投小不够,对于科转项目资金支持不足。
2、金融机构服务水平待提升
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中央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部署要求,对比先进发达地区成功经验,陕西在秦创原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三项改革”贯彻落实还存在薄弱环节
1、“三项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政策障碍
“三项改革”中,成果转化教师和专职人员职称评定改革方面推进较为顺利,但职务科技成果不再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改革内容在部分部属院校中难以推广,部分高校反映上级部门暂未允许实施;部分高校反映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内容与教育部企业体制改革存在冲突,也较难推广。
2、科技成果产权评估及国资退出机制尚不健全
在科技成果评价方面,缺乏高效普适的手段和科学的评估体系,全面性专业性评估难、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少,存在科技成果评估流于形式的情况。同时,横向科研项目节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后国有股权退出机制尚不完善,以某大学为例,学校已经形成相关文件并开始实施,但关于出资后股权代持问题和退股后收益问题仍不明确。
3、成果转化路演项目与创投机构缺乏精准对接
部分路演项目尚处于成果转化早期阶段,风险较大、前景不明,难以吸引国内优质投资机构、关联行业企业代表的参与兴趣。对路演成果投资主要依靠于政府自有产业基金发挥投资作用,市场化基金投入不足。项目路演对于一些成果持有人来讲是新课题,成果持有人对项目路演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缺乏优秀的路演团队。
4、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配套不足
科研人员对科创孵化公司的管理还处于懵懂阶段,通常缺乏市场、经营、财税、工商、金融等方面的认知,对成果未来市场价值判断、公司股权设置等问题还没有完全了解,急需专业化的中介机构提供一定的专业辅导。另一方面,高校很多科技成果尚处于实验室阶段,应用于实际生产还有一段距离,急需市场化的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给予成果转化方面的支持。
5、高校老师自身存在短板和顾虑
学校老师远离市场,缺乏承压和对市场的敏感,在企业经营发展上面有一定的天然缺陷,而科技成果更新迭代非常快,团队是否可以抗住压力存在一定的问题。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和高校合作往往希望一次性买断成果,但科技成果的产生往往是学校老师几十年的辛苦换来的,一次性买断的方式不利于成果转化的后续实施及老师利益的保障。
(二)科技创新对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不足
1、对企业核心技术现实需求响应不够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缺少衔接,总体重视“供给推动”,但忽视“需求拉动”。目前秦创原建设更多强调对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而对当前我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的现实需求响应不够,导致一方面大量资源被投入到周期漫长、市场前景尚不明朗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另一方面,面临断供危机的企业缺少外部研发力量帮助。
2、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
陕西省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创新的考核压力和动力不足;且大部分尚处于产品粗放型、数量型增长阶段,仍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对新技术吸纳不敏锐、不主动,向创新驱动发展转轨的压力不够,对新技术成果转化带来的技术升级不愿意尝试参与。另一方面,陕西大批中小企业发展以一般性技术和产品创新为主,一些关键领域的研发创新能力短板明显。
3、高校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
高校科技成果基本源于前期科研项目研究沉淀,与产业实际需求有所脱节,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企业技术需求普遍对接度不高,导致企业对与高校合作兴趣不足。
4、“链主”企业创新引领作用发挥不足
在“揭榜挂帅”及企业技术需求征集中,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的核心需求比例偏小。以第七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揭榜比拼为例,公开发布的130个企业需求中,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核心需求只有37个,涉及行业共性和卡脖子技术的需求占比不足。
(三)科技金融对创新驱动发展支持不够
1、种子基金数量偏少
目前秦创原总窗口已形成科创基金20支,总规模达122亿元以上。其中5支天使基金、12支产业投资基金,但种子基金仅有2支,数量较少且投早投小不够,对于科转项目资金支持不足。
2、金融机构服务水平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