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馆校合作研学活动模式及实践
研学活动外,还可与市区级教师发展中心、教育局、教育集团、区县级名师工作室、社区公益教学培训组织、特殊教育学校等组织开展博物馆文化宣传推广、博物馆种子教师培训、文化知识培训等方式开展系列馆校合作研学。
2、研发研学配套教材
博物馆可根据自身的文化资源和教育功能,结合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需求,开发适合不同年级、不同科目、不同主题的研学配套教材。这些教材应该包括前期准备、现场探究、后期延伸等环节,并提供相应的指导书、工作单、参考资料等辅助材料。
3、整合优势资源,拓展研学模式
早期的馆校合作研学活动是以“文化进校园”“走进博物馆”之类的形式为常见,近几年,馆校合作研学在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深入和拓展。在教学广度的拓展方面,如很多博物馆馆校合作的项目涉及博物馆考古、文物修复、非遗技艺体验、博物馆策展、志愿者服务、讲解员培训等。在深度上配合博物馆临时展览、特色展示项目和中小学语文、美术、历史、物理、化学音乐等课程成立馆校合作项目研发团队,设计配套教材和课程进行学期或学年的校本研学计划。馆校合作的目的不单单是完成博物馆或者学校的素质教育,而是实现双向融入和转换,关注服务博物馆受众,普及博物馆教育。
研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
博物馆研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是博物馆研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博物馆研学效果的关键。博物馆研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根据主题,策划方案
博物馆研学活动的主题,应该根据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和教育功能,结合学校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兴趣需求,进行选择和确定。主题应该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启发性和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主题,博物馆和学校应该共同制定研学活动的方案,明确活动的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等要素,并进行分工和协调。
(二)制定研学课程框架
博物馆研学活动的课程框架,应该根据研学活动的方案,结合博物馆的展览布局和教育资源,进行设计和安排。课程框架应该包括前期准备、现场探究、后期延伸等环节,并在每个环节中设置相应的任务、问题、方法、材料等。课程框架应该体现主题性和探究性,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维度进行思考和探索。
(三)促进馆校资源双向互补
博物馆研学活动的资源,应该充分利用博物馆和学校的优势资源,实现双向互补和共享。博物馆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如展品、文献、影像、专家等,为研学活动提供真实的历史文化和人类文明。学校应该提供完善的教育资源,如教师、课程、设备、网络等,为研学活动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和技术支持。
馆校研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博物馆研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博物馆研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博物馆研学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果,从单纯的参观游览向深入的探究体验转变
博物馆研学将不仅关注活动的数量和规模,而且关注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从单纯的参观游览向深入的探究体验转变。博物馆研学将更加注重活动的设计原则、方法技巧、评价标准等,从表面的知识传授向内在的能力培养转变。
(二)博物馆研学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从统一的标准化向差异化的定制化转变
博物馆研学将不仅关注活动的普遍性和适用性,而且关注活动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从统一的标准化向差异化的定制化转变。博物馆研学将更加注重活动的主题选择、内容安排、过程设计等,从单一的教育模式向多样的教育选择转变。
(三)博物馆研学将更加注重互动性和创新性,从被动的接受学习向主动的参与学习转变
博物馆研学将不仅关注活动的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而且关注活动的互动性和创新性,从被动的接受学习向主动的参与学习转变。博物馆研学将更加注重活动的问题提出、数据收集、解决方案、成果展示等,从模仿的复制学习向创造的发明学习转变。
结 语
博物馆馆校合作研学是一种将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益于社会文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它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这种优化馆校合作的研学方式能够充分整合场馆,馆校研学活动施教者针对专题文博知识和学校不同学科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让博物馆研究学科化,让学科内容生活化、亲民化,并可以通过教学培训、研发研学配套教材、设计主题活动策划方案、制定研学课程框架、深化教学主题,形成馆校资源高质量双向互补。博物馆馆校合作研学活动的发展未来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果、更加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更加注重互动性和创新性,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南京博物院编:《从教育到服务 南京博物馆优秀研学项目及馆校合作课程汇编2014-2020》,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 5987/201612/t2016121 9_ 292360.html,2016-12-19。
[3]《教育部 国家文物局 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文物博发〔2020〕30号),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7053/202010/t20201020_495781.html,2020-09-30。
[4]王乐、涂艳国:《馆校协同教学:馆校合作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载《开放学习研究》,2017(5):14页。
作者简介
施 慧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南京城墙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学、社会教育、文化遗产保护等
2、研发研学配套教材
博物馆可根据自身的文化资源和教育功能,结合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需求,开发适合不同年级、不同科目、不同主题的研学配套教材。这些教材应该包括前期准备、现场探究、后期延伸等环节,并提供相应的指导书、工作单、参考资料等辅助材料。
3、整合优势资源,拓展研学模式
早期的馆校合作研学活动是以“文化进校园”“走进博物馆”之类的形式为常见,近几年,馆校合作研学在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深入和拓展。在教学广度的拓展方面,如很多博物馆馆校合作的项目涉及博物馆考古、文物修复、非遗技艺体验、博物馆策展、志愿者服务、讲解员培训等。在深度上配合博物馆临时展览、特色展示项目和中小学语文、美术、历史、物理、化学音乐等课程成立馆校合作项目研发团队,设计配套教材和课程进行学期或学年的校本研学计划。馆校合作的目的不单单是完成博物馆或者学校的素质教育,而是实现双向融入和转换,关注服务博物馆受众,普及博物馆教育。
研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
博物馆研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是博物馆研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博物馆研学效果的关键。博物馆研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根据主题,策划方案
博物馆研学活动的主题,应该根据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和教育功能,结合学校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兴趣需求,进行选择和确定。主题应该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启发性和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主题,博物馆和学校应该共同制定研学活动的方案,明确活动的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等要素,并进行分工和协调。
(二)制定研学课程框架
博物馆研学活动的课程框架,应该根据研学活动的方案,结合博物馆的展览布局和教育资源,进行设计和安排。课程框架应该包括前期准备、现场探究、后期延伸等环节,并在每个环节中设置相应的任务、问题、方法、材料等。课程框架应该体现主题性和探究性,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维度进行思考和探索。
(三)促进馆校资源双向互补
博物馆研学活动的资源,应该充分利用博物馆和学校的优势资源,实现双向互补和共享。博物馆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如展品、文献、影像、专家等,为研学活动提供真实的历史文化和人类文明。学校应该提供完善的教育资源,如教师、课程、设备、网络等,为研学活动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和技术支持。
馆校研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博物馆研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博物馆研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博物馆研学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果,从单纯的参观游览向深入的探究体验转变
博物馆研学将不仅关注活动的数量和规模,而且关注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从单纯的参观游览向深入的探究体验转变。博物馆研学将更加注重活动的设计原则、方法技巧、评价标准等,从表面的知识传授向内在的能力培养转变。
(二)博物馆研学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从统一的标准化向差异化的定制化转变
博物馆研学将不仅关注活动的普遍性和适用性,而且关注活动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从统一的标准化向差异化的定制化转变。博物馆研学将更加注重活动的主题选择、内容安排、过程设计等,从单一的教育模式向多样的教育选择转变。
(三)博物馆研学将更加注重互动性和创新性,从被动的接受学习向主动的参与学习转变
博物馆研学将不仅关注活动的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而且关注活动的互动性和创新性,从被动的接受学习向主动的参与学习转变。博物馆研学将更加注重活动的问题提出、数据收集、解决方案、成果展示等,从模仿的复制学习向创造的发明学习转变。
结 语
博物馆馆校合作研学是一种将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益于社会文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它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这种优化馆校合作的研学方式能够充分整合场馆,馆校研学活动施教者针对专题文博知识和学校不同学科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让博物馆研究学科化,让学科内容生活化、亲民化,并可以通过教学培训、研发研学配套教材、设计主题活动策划方案、制定研学课程框架、深化教学主题,形成馆校资源高质量双向互补。博物馆馆校合作研学活动的发展未来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果、更加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更加注重互动性和创新性,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南京博物院编:《从教育到服务 南京博物馆优秀研学项目及馆校合作课程汇编2014-2020》,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 5987/201612/t2016121 9_ 292360.html,2016-12-19。
[3]《教育部 国家文物局 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文物博发〔2020〕30号),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7053/202010/t20201020_495781.html,2020-09-30。
[4]王乐、涂艳国:《馆校协同教学:馆校合作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载《开放学习研究》,2017(5):14页。
作者简介
施 慧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南京城墙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学、社会教育、文化遗产保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