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24版
博物馆馆校合作研学活动模式及实践
演的角色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促使博物馆重新定位自身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地位,这些政策不仅为博物馆馆校研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性指导,还全方位地支持博物馆在中小学教育教学方面开拓创新。
  2021年上半年,南京市文旅局与南京市教育局联合发布了《南京市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生教育教学的实施意见》,这是南京市相关部门迄今发布的针对馆校合作最为详细的指导意见。同年,全国教育系统改革,深入推行“双减”政策,为博物馆馆校合作研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探索“双减”政策出台后,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做好准备工作,从而实现中小学生教育教学的方向引导和无缝衔接。在教育制度改革的要求下,馆校合作研学的意义和要求更加充盈丰富。能够不断整合扩大教育活动空间,拓展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意义。[4]
  相较之前的实施模式,它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首先,它加深了馆校双方的相互了解。博物馆教育专员和学校教师作为研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博物馆教育专员可以结合场馆优势对课程中设计的馆藏文物资源、人类优秀文化遗产进行阐释和解读,而学校老师更擅长教学方式的引导和学科嵌入式文化植入,同时也是馆校研学活动的管理安排者。馆校合作研学,可以将两种不同的教研方式结合起来,更能发挥“双师”优势,学生在学中体验,在探索中接受多元化的知识,建立资源互补和资源共享的机制。
  其次,它突出了主题性和探究性。馆校研学活动是以研学主题为导向,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活动。主题是馆校研学活动的灵魂,它决定了活动的目标、内容、过程和评价。馆校研学将学校的教学主题与博物馆文化遗产精髓有机结合,不是单一的知识灌输,而是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启发式自主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再次,它强调了体验性和能力性。馆校研学活动是以体验为手段,以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活动。体验是博物馆研学活动的手段,它是一种基于感知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亲身参与,观察和感受博物馆的文化资源,通过多种感官和多种媒介进行交流和互动。体验能够增强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价值观。能力是博物馆研学活动的目标,它是一种基于评价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根据活动的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完成相应的任务和作品。能力能够提高在校学生的实践和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馆校合作研学的模式
  馆校合作,通常是“1+1”的模式,即:“一所学校+一个博物馆”,以博物馆为主,学校配合为辅。经过多年的合作实践,馆校合作的方式不断创新,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学校主导,博物馆为辅
  以学校或者教师个人为开发主体。学校开发的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以教师团队为开发主体,注重学科融合。例如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与考棚小学围绕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非遗传承项目以不同主题分别开发了“非遗周周学”等10余项目课程,将学校劳动课、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等不同学科打通,开展探究性、审美性、技术性实践活动。
  (二)博物馆主导,学校为辅
  开发主体是博物馆社会教育专员及研究人员,其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方式是依据馆藏文物、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策划研学活动,邀请小学生进馆体验、实地参访;第二种方式是博物馆将展览以展板或者“云展览”的形式搬入校园,学生在校内就能与博物馆展览“线上、线下”面对面;第三种方式是博物馆教育专员依据合作学校的校园文化,结合馆藏展品、文化课程内容,制定编写校本课程进行研学实践活动开发。
  (三)围绕学生需求定制
  该模式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围绕自己的兴趣,整合资源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南京市各家博物馆都与南京市各中小学开展“红领巾志愿服务岗”“博物馆小小讲解员”等共建实践活动,围绕青少年学习的特点结合馆藏文物基本知识,参与博物馆志愿服务并向社会普及文化遗产知识。
  除了配合好学校更好地开展在基地内的研学活动外,博物馆还应该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在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的同时,还可以根据自身特色、场馆优势、专业人员资源与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大专院校开展或分享专题项目和课程,根据受教人群年龄段策划不同主题独具特色的馆校合作研学活动。
  1、提高专业水平,打造业务团队
  博物馆的讲解员通常具备因人施讲的专业技能,但无法配合研学活动的主题开展讲解服务。因此,博物馆应该对讲解员进行专门培训,使其能够掌握研学活动的设计原则、方法技巧、评价标准等,并能够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差异化、情境化的讲解服务。除了与教学单位开展馆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