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分析及策略探究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共育对学校、家庭及社会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双减”政策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发展开拓了途径,也对家校合作育人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家校共育存在着家校双方共育意识淡薄、沟通不足、权责边界不清、合作内容和形式单一等问题。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需增强家长的教育能力,引导教育回归本质;发挥学校引领作用,构建高效沟通机制;正确认识家校功能,厘清双方权责边界;丰富家校合作内容,拓展双方共育形式。在践行“双减”政策的同时,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家校共同育人,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1年7月,我国历史上顶级“减负令”——《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1]的颁布,标志着一项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为目标的综合治理举措正式启动。“双减”政策的核心目的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缓解家长的焦虑,回归教育的初心,培养各方面均衡发展的社会人才。对于“双减”政策,从学校的角度来看,除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还必须确保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效率的提高。站在家庭的角度来看,减少了学生的作业量,为学生创造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也对家庭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1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2]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度上升到国家层面,更加突显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因此,学校和家庭应该形成一个教育共同体,重视“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和家庭如何协同育人,提出切实可行的家校共育策略,不仅是贯彻“双减”政策的有效手段,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基础。
当前家校共育的问题分析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共育对学校、家庭及社会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在目前小学家校共育的实际操作中,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家校双方存在认知差异,合作意识淡薄
由于家长和学校教师的学历背景、工作经验和教育理念等因素,家校双方所具备的教育认知会有所不同,当家庭和学校在面对教育问题时会出现观点或思想不统一,从而难以实现有效共育。
从家庭角度来看,存在三个方面影响家校合作的效果。一是家长传统“唯分数论”“超前学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错误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与学校的教育方向截然不同,致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思想的相悖。二是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各异,导致共育效果不佳。大多数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教育经验,不清楚如何恰当地引导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三是一些家长对孩子抱有过高或过低的期望,未能了解孩子的实际能力和需求,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
从学校方面来看,共育意识淡薄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师自身能力不足。教师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足,无法为家长提供专业的指导,导致教师对于家校共育缺乏
“双减”政策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发展开拓了途径,也对家校合作育人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家校共育存在着家校双方共育意识淡薄、沟通不足、权责边界不清、合作内容和形式单一等问题。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需增强家长的教育能力,引导教育回归本质;发挥学校引领作用,构建高效沟通机制;正确认识家校功能,厘清双方权责边界;丰富家校合作内容,拓展双方共育形式。在践行“双减”政策的同时,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家校共同育人,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1年7月,我国历史上顶级“减负令”——《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1]的颁布,标志着一项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为目标的综合治理举措正式启动。“双减”政策的核心目的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缓解家长的焦虑,回归教育的初心,培养各方面均衡发展的社会人才。对于“双减”政策,从学校的角度来看,除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还必须确保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效率的提高。站在家庭的角度来看,减少了学生的作业量,为学生创造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也对家庭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1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2]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度上升到国家层面,更加突显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因此,学校和家庭应该形成一个教育共同体,重视“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和家庭如何协同育人,提出切实可行的家校共育策略,不仅是贯彻“双减”政策的有效手段,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基础。
当前家校共育的问题分析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共育对学校、家庭及社会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在目前小学家校共育的实际操作中,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家校双方存在认知差异,合作意识淡薄
由于家长和学校教师的学历背景、工作经验和教育理念等因素,家校双方所具备的教育认知会有所不同,当家庭和学校在面对教育问题时会出现观点或思想不统一,从而难以实现有效共育。
从家庭角度来看,存在三个方面影响家校合作的效果。一是家长传统“唯分数论”“超前学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错误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与学校的教育方向截然不同,致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思想的相悖。二是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各异,导致共育效果不佳。大多数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教育经验,不清楚如何恰当地引导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三是一些家长对孩子抱有过高或过低的期望,未能了解孩子的实际能力和需求,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
从学校方面来看,共育意识淡薄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师自身能力不足。教师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足,无法为家长提供专业的指导,导致教师对于家校共育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