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48版
“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分析及策略探究
的信息,扩大培训的覆盖范围。
  (二)发挥学校引领作用,构建高效沟通机制
  从学校自身来看,为了确保家校合作规范化地运作,学校必须发挥关键的引领作用,建立家校实体化沟通平台,并构建系统的家校合作机制。首先,基于学校当前自身的发展现状,结合国家的教育政策与法规,明确家校合作的愿景和共同目标,精心制定适应学校特色的家校合作实施方案,从而构建一个有针对性的家校合作蓝图。其次,加快转变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并增强他们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可以通过实施家访、与家长举行面谈等方式,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在原生家庭环境中的成长情况,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思想、学业、生活等方面的表现,倾听家长的建议,了解他们的疑虑,为家长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建立起促进教师和家长之间有益沟通和积极反馈的机制。
  教师要深入学习教育理论知识,重新塑造家校共育的观念,更加重视家校合作在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家庭教育相关培训、研读家庭教育相关政策、阅读心理学等经典书籍等多种渠道形成正确的家校共育意识。同时,教师要善于把握与家长沟通的技能技巧,学会把握时机,传递积极信息,创造温馨和谐的沟通氛围。为了有效落实“双减”政策,教师在家校共育中应彻底淡化功利性观念,积极宣传并引导家长理解“双减”政策的实施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不再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估学生的唯一依据,相反,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点,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学校和家长可以通过建立明确的沟通渠道、定期沟通、共享信息、建立互动平台等方式,来达到更好地协作和相互配合目的,以实现有效的家校沟通,进而确保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和成长。
  (三)正确认识家校功能,厘清双方责权边界
  家校共育是一个相互协作的过程,正确认识家校功能,明确家校双方责权边界是实现家校共育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规定,家长应当承担家庭教育责任,如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教育孩子遵守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等。同时,家长要意识到,“双减”的目的是减轻孩子的学业负担,并非减去家长的责任。[9]“双减”并不是单纯地做好“减法”,也需要家长做好“加法”,家庭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任导师,在孩子成长的旅程中,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并与孩子一同探索、学习和成长。
  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负责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扎实的学术基础。学校要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除了知识,学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发展他们独特的才能和潜力,以便在多个领域实现全面的个人成长。同时,学校要积极与家长合作,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和指导,共享教育资源,互相分享教育经验,帮助家长提升教育能力,促进家校的紧密合作,真正地落实家校共育理念。
  (四)丰富家校合作内容,拓展家校共育形式
  当前家校共育的内容和形式依然单一,内容也多围绕考试、成绩、升学等话题,大多是通过家长会、家校开放日的形式。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和家长迫切需要拓展家校合作的领域和形式,以实现更好的教育成效,并使教育协同关系变得更为和谐和互补。这意味着需要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和方式,以满足教育的多元需求。
  第一,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活动。首先,学校可以组织家长讲座、开放课堂等,让家长有机会交流经验、分享问题、提出建议,学校向家长开放,提高家长对教育及人才培养的认识,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其次,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以了解家长对学科内容的看法和期望,同时也可以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向,共同设计开发促进学生发展的综合实践课程。再者,家长也可以参与教学评估和教育质量监控,帮助学校改进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学习成效。最后,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志愿者服务队等组织形式,让家长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增强家校合作的效果。
  第二,建立多元化的家校互动平台。网络媒体是提供家长教育信息和服务的重要平台。首先,学校可以开发一款家校协同共育的移动应用程序,或者充分利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或官方网站,设立专门的家校合作栏目或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及时更新学校的教育动态,积极传达家校共育的理念、方针以及具体实施举措等信息。同时,它也为学校和家长提供了在线互动的机会,以便两者之间进行更加便捷的交流和合作。其次,学校可以建立在线家长论坛,提供在线家庭教育课程和教育资源,鼓励家长分享教育经验和心得。最后,构建“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家长-教师共同体”。例如,设计场景化沟通方式、“现场观摩”培训课程、创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