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53版
中西部地方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模式探索
安 敏 王 琲
◎湖北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中西部地方高校新文科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21247)
◎三峡大学教研项目“中西部地方高校新文科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项目编号:J2021025)
  中西部地方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模式探索,首先对新文科背景下中西部高校学科建设的现状审视,主要围绕学科基础建设、学科定位、学科特色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其次从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出发,讨论了新文科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最后基于融合学术范式、交叉课程体系、培养组织体系、新型评价方式等几个方面,构建了新文科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新文科背景下,由传统的单学科培养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是未来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趋势。然而,当前中西部高校由于学科基础建设的落后以及学科设置封闭等问题,造成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较为落后。因此,本文对目前中西部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现状进行了审视,提出了当代新文科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对当前中西部高校学科交叉融合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探索。
  新文科背景下中西部高校学科建设的现状审视
  (一)中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基础建设较为薄弱
  相对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当前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学科交叉基础建设整体明显偏弱。在2022年2月教育部发布的全国“双一流”大学名单中,共有147所大学入围。其中,位于中西部的高校有61所,占比约为41%。当前,中国具有“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校共95所,其中仅有31.58%位于中西部地区;据统计,这些高校目前共计设有465个世界一流学科,中西部高校占111个,仅为总数的23.87%。[1]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当前各地高校建设中,中西部地区明显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
  此外,长期以来中西部高校的人才培养存在着惯性和惰性,各学科遵循着长久以来的发展惯式进行专业设置和学习,各院系间缺乏沟通交流,缺乏创新。单一性、封闭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中西部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缓慢。
  (二)中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定位不够明确
  学科定位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学科发展规划以学科定位为依据,综合考虑各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功能和服务面向等内容,整合不同学科与利益相关方的力量。目前,相较于东部高校,无论是硬件设施、建设经费,还是综合软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中西部地方高校都与之相差甚远。[2]在制定学科建设整体规划时,一些中西部高校未能考虑到学校学科发展的实际状况及优劣势,仅仅一味追求所谓的文、理、农、工、医、管理、艺术学等多学科综合发展,但又止于表层,仅仅依靠课程堆砌、简单叠加,从而导致学科之间交而不融,学校之间出现严重同质化。此外,盲目开设缺少的学科专业,却没有与之匹配的教育资源,最终导致原有的优势被忽视,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3]
  (三)中西部地方高校学科特色不够明显
  每所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己的传统优势学科,而当前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多元化创新。[4]但当前一些中西部高校并未充分认识到自身传统优势学科的发展前景,放弃对其进行转型和升级,这使得部分特色学科非但未能得到继承,反而其学科优势被逐渐削弱。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部分地区高校盲目增设新兴专业,如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等,但并未考虑到如何与本校的特色学科专业协同发展。新设专业必然要占用一定的师资、资金和基础设备等学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