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57版
大数据视域下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全育人”理念育人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观把握和微观认识,使理论学习见之于实践,思想认识付诸于行动,发挥思政课整体功能和最大作用至关重要。高校在育人过程中,还应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教育进行有效结合,衔接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做到分门着力、协同有效。在实践中引导学生不仅要体悟大思政课的育人功能,还要发挥思政课激发爱国情怀的引领作用。要与时俱进,提高教育认识,以“大思政”视野切实做到全过程育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每一位青年大学生都肩负着时代的责任和使命,育人工作一刻也不能松懈,要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主线,做到阶段性探索,持续性进步。
  高校立校之本在于育人为先,完善大数据设备,深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研究,提升思政育人意识,需要同向发力,全面探索,良性互动。教师要利用好课堂主渠道,进行思想导航、文化引领、价值塑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主体目标,领悟思想政治教育思潮下的大思政理念,引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现传统教育模式与网络教育模式的良性互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数据发展内驱力明显增强,在教育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撑和资源补给。同时这也使得我国高校教育朝着多元化、数据化、高端化发展,形成了一股向上的动力。在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快速进步的情况下,传统教学模式慢慢凸显出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譬如教学方式单一化,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这种教学思维与教学模式往往是一种定论化的模式,有着明确的身份划分和职责趋向,在一定程度上未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作为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好奇心理,同时也固化了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无法得到锻炼,以致课堂教学质量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相比而言,大数据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这是信息化时代催生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更符合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需求,催生一批又一批时代新人。据相关数据表明,新时代下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改变是一种动态的文化自信的表现,[3]这种改变能够通过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教学理念与实践相结合,使其更好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实现了传统教育模式与网络教育模式的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同时有利于学生加强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更好实现了主客体相结合的探索路径,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加强了教学团队建设。
  (三)思政课教师建构大数据教育机制
  高校思政课是育人和育才融为一体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紧跟形势,发挥大数据教学优势,不断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大数据进程的到来,冲击着传统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随着教育群体的变化已不再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建构大数据教育机制,符合新时代教育动态和趋势,有利于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和创新性。
  (四)加强思政课主阵地育人意识
  教师是育人的先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准把握思政课主流与主线,在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同时,以过硬的真本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和思想意识。第一,吃透教学大纲,把握教学进度,特别是年轻教师要站好主阵地,精心备课,为师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增砖添瓦。第二,精准剖析教学内容。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全方位深入分析和解读教学内容,挖掘其背后的素养涵育。第三,恰当引用教学案例。对于教学案例的引用,一方面案例要恰当充分,具有客观性、典型性和指导性的特点,另一方面要贴合学生实际,引发学生的共鸣。第四,要做到教学相长。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和启蒙者,以真挚的爱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平等的参与者。
  大数据视域下对思政课教学提出新要求
  (一)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激发教学内生动力
  在实践育人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依托教材内容进行实践学习,并精心策划实践内容,增强实践效果,增加思想类教育题材。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善于学习与进行长线研究的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探究思政课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真正达到一种乐学、爱学、想学、会学、勤学的效果。
  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学研究亦是如此。教和学的过程是为了变,学生进行思考、辨识自己也是为了改变。因此,思政教育更要做到与时俱进、追求创新。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认真做好教材转化工作,切实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此外,还应完善立体教学体系,在教学中融入“线上+线下”的交互配合模式,实现思政课教学从课堂到云端的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
  学生思想具有主观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根据学情,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学习引领是方向,以提升教学质量为先,以做到长线或者合作式学习为目标,锻炼学生主动作为,营造良好学思氛围,注重学生感悟思政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