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答辩等环节进行监督、审核和指导,对开设课程的建设质量、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查、评价及督促。
严格遵循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课程学分审核、学位论文开题情况、中期考核、学位申请审核等培养过程考核管理,开展学位预警与分流淘汰机制,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抽检力度。通过论文查重、论文盲审、教学督导组复审、医学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评议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内容质量进行层层把关。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了学生、督导、同行评教的质量监督体系,教学效果持续提升。
通过每五年一次的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及周期性的药学专业水平评估,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成效进行全方位的自我总结,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评估机制,强化学科交叉、高水平科研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导向作用,从研究生招生名额等方面建立激励政策,从制度上保障学科交叉的顺利进行。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第三方评价、毕业生所在单位(学习单位)调研等形式对人才质量全面跟踪,侧重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综合素质方面的反馈,作为改进培养计划和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
加强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基于新医科的理念和服务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必须全方位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首先,要加强与校内各专业、各优势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药学与理学、工学、信息、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的融合,不断开辟新的交叉项目和创意。其次,要加强国内在药学学科层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内外各科研机构在学科、科研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引荐更多领域的专家加入到医工交叉合作行列,建立专家间的项目联系对接机制,协同创新育人。已与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海天制药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协同创新育人项目。与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合作,成立西北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积极开展药品监管科学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牵头成立了西北医学教育联盟,开展西北医学教育、医学科学研究协同创新。
加强区域医学教育一体化,联动跨地区的医学院校,开放、创新、包容地形成同城协同、跨省协同、医教协同的合作格局。[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鼓励师生到海外访学交流,将毕业生输送至世界知名企业、国际组织等实习任职。牵头国际药物经济与结果研究学会中国西北分会、中巴药品安全国际联合实验室等智库平台。进一步完善与西交利物浦大学的药学硕士联合培养体系,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办学。主办《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西北药学杂志》等期刊,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为药学研究搭建了有影响力的交流平台。聘请国外专家兼职教授工作,同时设置前沿课程,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建立常态化的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机制。
结 语
当前,人们在预防疾病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加之环境改变使得人类疾病谱随之变化,对现代药学这门综合性学科的建设路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主动参与理工经管类学科的交叉融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药物。进一步延伸与拓展新领域,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提高人民群众的疾病防治水平。
医工结合是孵化高端人才的突破点,西安交通大学药学专业将利用“一带一路”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机遇,进一步探索革新理工医交叉融合、复合型创新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学科生态体系,从人才、资源、体制机制等方面保障学科交叉的顺利进行,激活师生创新活力,在更高的层次为国家和西部区域服务。
参考文献
[1]顾洁、许风国、甘甜:《高层次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载《中国药学杂志》,2019(24):2097-2101页。
[2]张学:《新医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载《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2(4):289-291页。
[3]崔智林:《做好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载《中国大学教学》,2004(6):22-23页。
[4]陈畅、梁晶、李琦:《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困境与实践改革探索》,载《医学教育管理》,2021(5):533-537+549页。
[5]钮晓音、郭晓奎:《“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载《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1(5):1-2页。
作者简介
林红君 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管理研究
严格遵循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课程学分审核、学位论文开题情况、中期考核、学位申请审核等培养过程考核管理,开展学位预警与分流淘汰机制,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抽检力度。通过论文查重、论文盲审、教学督导组复审、医学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评议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内容质量进行层层把关。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了学生、督导、同行评教的质量监督体系,教学效果持续提升。
通过每五年一次的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及周期性的药学专业水平评估,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成效进行全方位的自我总结,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评估机制,强化学科交叉、高水平科研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导向作用,从研究生招生名额等方面建立激励政策,从制度上保障学科交叉的顺利进行。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第三方评价、毕业生所在单位(学习单位)调研等形式对人才质量全面跟踪,侧重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综合素质方面的反馈,作为改进培养计划和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
加强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基于新医科的理念和服务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必须全方位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首先,要加强与校内各专业、各优势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药学与理学、工学、信息、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的融合,不断开辟新的交叉项目和创意。其次,要加强国内在药学学科层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内外各科研机构在学科、科研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引荐更多领域的专家加入到医工交叉合作行列,建立专家间的项目联系对接机制,协同创新育人。已与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海天制药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协同创新育人项目。与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合作,成立西北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积极开展药品监管科学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牵头成立了西北医学教育联盟,开展西北医学教育、医学科学研究协同创新。
加强区域医学教育一体化,联动跨地区的医学院校,开放、创新、包容地形成同城协同、跨省协同、医教协同的合作格局。[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鼓励师生到海外访学交流,将毕业生输送至世界知名企业、国际组织等实习任职。牵头国际药物经济与结果研究学会中国西北分会、中巴药品安全国际联合实验室等智库平台。进一步完善与西交利物浦大学的药学硕士联合培养体系,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办学。主办《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西北药学杂志》等期刊,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为药学研究搭建了有影响力的交流平台。聘请国外专家兼职教授工作,同时设置前沿课程,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建立常态化的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机制。
结 语
当前,人们在预防疾病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加之环境改变使得人类疾病谱随之变化,对现代药学这门综合性学科的建设路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主动参与理工经管类学科的交叉融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药物。进一步延伸与拓展新领域,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提高人民群众的疾病防治水平。
医工结合是孵化高端人才的突破点,西安交通大学药学专业将利用“一带一路”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机遇,进一步探索革新理工医交叉融合、复合型创新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学科生态体系,从人才、资源、体制机制等方面保障学科交叉的顺利进行,激活师生创新活力,在更高的层次为国家和西部区域服务。
参考文献
[1]顾洁、许风国、甘甜:《高层次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载《中国药学杂志》,2019(24):2097-2101页。
[2]张学:《新医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载《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2(4):289-291页。
[3]崔智林:《做好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载《中国大学教学》,2004(6):22-23页。
[4]陈畅、梁晶、李琦:《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困境与实践改革探索》,载《医学教育管理》,2021(5):533-537+549页。
[5]钮晓音、郭晓奎:《“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载《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1(5):1-2页。
作者简介
林红君 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