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阈下美丽桐庐建设路径探析
法》,以解决领导干部不敢担当、不愿担当、不能担当、不善担当等问题。
(二)“美丽桐庐”的主要做法
1、完善组织领导
成立县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桐庐”建设)委员会,对生态文明和“美丽桐庐”建设实施统一领导、整体部署、统筹协调。切实推进“五办合一”,提升绩效、整合资源。以生态办为统筹,协调推进县农整办、县“三江两岸”办、县“四边三化”、县“清洁桐庐”办。
2、坚持规划先行
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系列规划,指导桐庐县生态文明创建工作。立足桐庐县全域,构建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致力“全域大景区”建设。坚持近期规划与中远期发展布局相结合,强化村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四规对接”。
3、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生态考评制度,由党政一把手签订责任书,山区乡镇取消工业考核指标,其他乡镇增加生态指标权重。创新生态补偿制度。创新生态监督制度,制定网格化环境监管实施方案,网格责任人员和要求以文件形式予以明确。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全社会共建、全民行动等机制,建立完善政府及企业环保信息公开公告制度和有奖举报等激励机制。创新生态社会治理机制,探索建立县智慧治理信息中心,全面构筑“干部联系群众、群防群治、基层协商、民主管理和服务群众”五大体系。
4、积极落实行动
实施最严格的自然资源保护政策和措施,全面落实“不准砍一棵树、不准填一座湖、不准卖一块石、不准挖一粒沙、不准出让一座石塘”等“五不”理念。坚持生态理念、壮大生态产业。全面启动旅游经济振兴计划,全方位构建“美丽”产品体系。按照“旅游+”的思路推进平台融合建设。培育生态文化,提升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建立“幸福桐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力求通过幸福指标评价,推动“幸福桐庐”建设任务的实施。
5、实施重大工程
实施“三个率先”全覆盖工程。率先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全覆盖,率先推行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综合化利用全覆盖工程,率先实现域内河流“随时可游、随时能游”目标。实施“三治理联动”全域工程。持续深化“五水共治”,统筹推进“五气共治”,扎实开展土地污染治理试点。实施美丽城乡建设工程。实施乡镇新建自来水厂取水口下游一公里工程。
“美丽桐庐”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其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桐庐县紧紧围绕“美丽桐庐”这一主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努力实现天蓝、水清、山绿、地净,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美丽环境”催生出“美丽经济”,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其二,模范落实省市部署。桐庐县结合自身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灿烂、城市风貌独特的特点,既有责任也有能力把“美丽桐庐”建设成为“美丽杭州”的样本和示范。其三,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一方面,坚持把党政同责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桐庐县围绕美丽桐庐建设,坚持一把手抓。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
(二)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
其一,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做功责无旁贷”的理念。这一理念科学阐释了“功”与“担当”的辩证内涵。绘制将桐庐县“绿水青山”生动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美好蓝图,最需要担当意识和实干作风。其二,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创新驱动为支撑,通过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建立起与美丽生态、美丽城乡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美丽经济”充分考虑桐庐县自然禀赋和空间承载,依靠创新驱动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促进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的“融合”发展,探寻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其三,“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桐庐县在浙江省率先探索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以景区的理念规划整个桐庐县域,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每个镇村,走出了一条科学化、个性化、品质化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子。
(三)顺应人民群众的心愿和呼声
一方面,响应人民群众“盼生态、要生态”的呼声。人民群众对生态质量、环境质量、生存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更多地提供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优美的环境、安全的食品。加快“美丽桐庐”建设,着力建设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共生的“美丽桐庐”,让人民生活得更好,已成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产生活向往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满足人民群众过上富裕生活的心愿。桐庐县多山且部分地区经济欠发达,过去山区百姓觉得守着青山就是守着穷,导致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民致富的愿望非常迫切。良好的生态是桐庐县最大的战略资源和优势,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山
(二)“美丽桐庐”的主要做法
1、完善组织领导
成立县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桐庐”建设)委员会,对生态文明和“美丽桐庐”建设实施统一领导、整体部署、统筹协调。切实推进“五办合一”,提升绩效、整合资源。以生态办为统筹,协调推进县农整办、县“三江两岸”办、县“四边三化”、县“清洁桐庐”办。
2、坚持规划先行
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系列规划,指导桐庐县生态文明创建工作。立足桐庐县全域,构建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致力“全域大景区”建设。坚持近期规划与中远期发展布局相结合,强化村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四规对接”。
3、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生态考评制度,由党政一把手签订责任书,山区乡镇取消工业考核指标,其他乡镇增加生态指标权重。创新生态补偿制度。创新生态监督制度,制定网格化环境监管实施方案,网格责任人员和要求以文件形式予以明确。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全社会共建、全民行动等机制,建立完善政府及企业环保信息公开公告制度和有奖举报等激励机制。创新生态社会治理机制,探索建立县智慧治理信息中心,全面构筑“干部联系群众、群防群治、基层协商、民主管理和服务群众”五大体系。
4、积极落实行动
实施最严格的自然资源保护政策和措施,全面落实“不准砍一棵树、不准填一座湖、不准卖一块石、不准挖一粒沙、不准出让一座石塘”等“五不”理念。坚持生态理念、壮大生态产业。全面启动旅游经济振兴计划,全方位构建“美丽”产品体系。按照“旅游+”的思路推进平台融合建设。培育生态文化,提升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建立“幸福桐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力求通过幸福指标评价,推动“幸福桐庐”建设任务的实施。
5、实施重大工程
实施“三个率先”全覆盖工程。率先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全覆盖,率先推行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综合化利用全覆盖工程,率先实现域内河流“随时可游、随时能游”目标。实施“三治理联动”全域工程。持续深化“五水共治”,统筹推进“五气共治”,扎实开展土地污染治理试点。实施美丽城乡建设工程。实施乡镇新建自来水厂取水口下游一公里工程。
“美丽桐庐”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其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桐庐县紧紧围绕“美丽桐庐”这一主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努力实现天蓝、水清、山绿、地净,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美丽环境”催生出“美丽经济”,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其二,模范落实省市部署。桐庐县结合自身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灿烂、城市风貌独特的特点,既有责任也有能力把“美丽桐庐”建设成为“美丽杭州”的样本和示范。其三,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一方面,坚持把党政同责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桐庐县围绕美丽桐庐建设,坚持一把手抓。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
(二)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
其一,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做功责无旁贷”的理念。这一理念科学阐释了“功”与“担当”的辩证内涵。绘制将桐庐县“绿水青山”生动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美好蓝图,最需要担当意识和实干作风。其二,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创新驱动为支撑,通过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建立起与美丽生态、美丽城乡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美丽经济”充分考虑桐庐县自然禀赋和空间承载,依靠创新驱动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促进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的“融合”发展,探寻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其三,“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桐庐县在浙江省率先探索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以景区的理念规划整个桐庐县域,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每个镇村,走出了一条科学化、个性化、品质化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子。
(三)顺应人民群众的心愿和呼声
一方面,响应人民群众“盼生态、要生态”的呼声。人民群众对生态质量、环境质量、生存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更多地提供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优美的环境、安全的食品。加快“美丽桐庐”建设,着力建设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共生的“美丽桐庐”,让人民生活得更好,已成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产生活向往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满足人民群众过上富裕生活的心愿。桐庐县多山且部分地区经济欠发达,过去山区百姓觉得守着青山就是守着穷,导致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民致富的愿望非常迫切。良好的生态是桐庐县最大的战略资源和优势,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