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2版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阈下美丽桐庐建设路径探析
水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必须要探索实践的工作。
  “美丽桐庐”建设的内在规律与经验启示
  桐庐县是中国最美县城。“美”来源于桐庐县普通市民对最美县城的认可程度,“美”表现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生活和干群关系各个方面,从中不难发现“美丽桐庐”建设的客观规律。准确认识、把握、运用这些规律,能够提高相关工作的能力与水平、实践的质量与成效。同时,从个例到一般,总结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实践这一县域样本的经验与启示,为浙江乃至全国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一些启示与建议。
  (一)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根本指导,密切结合当时当地客观实际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导力量,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孜孜不倦地为人民解放和幸福奋斗着。“美丽桐庐”建设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的实践,“美丽桐庐”建设的具体实践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回应。近年来,桐庐县秉持“生态立县”战略,始终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具魅力、最富竞争力的独特优势,生态建设是其他建设的根基,把以人为本、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城市与农村互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切实践行“功成不必在我、做功责无旁贷”
  功成不必在我,要甘于做铺垫性工作,甘于抓未成之事。这揭示的是领导干部要着眼于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如果说“功成不必在我”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那么“做功责无旁贷”就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坚持“功成不必在我、做功责无旁贷”需要处理好树立远大理想与踏实苦干之间的关系。桐庐县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历届政府领导提高站位,从长远出发,秉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
  (三)大力建设“美丽桐庐”,重点发展“美丽经济”
  桐庐县“美丽经济”建设实践充分表明了,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其一,坚持生态至上,实现绿色发展。将保护生态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坚守“三个宁可”的理念,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融合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释放巨大的生态红利,加快实现地区经济绿色生态转型。其二,坚持着眼长远,实现统筹发展。发展“美丽经济”,既要抓生态文明建设也要抓经济建设,既要优环境也要求发展,既要治污染也要促转型,既要产业融合也要城乡联动。其三,坚持立足特色,实现错位发展。“美丽”建设要立足本地特色优势和资源禀赋,在历史基础上,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大胆探索,着力发展具有差异性、特色型的新兴产业,形成先导优势。其四,坚持深化改革,实现创新发展。要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美丽”建设的强大动力,奋力冲破发展中的传统路径依赖、思想观念障碍、利益固化藩篱,注重理念创新和体制创新,强化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
  (四)坚持五个生态一起抓,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从生态文明的核心来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没有良好和安全的生态环境,其他文明就会失去载体。生态文明不仅是指生态环境,而是转变传统发展模式,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又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换言之,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相辅相成,生态文明建设须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因此,广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包括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社会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五大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其他生态的前提,生态经济是物质基础,生态社会是安全保障,生态文化是思想保障,而生态政治是制度支撑。“美丽桐庐”建设深刻反映了五个生态一起抓,为其他地区“美丽”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徐艳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刘增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实践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王雨辰:《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韩立新:《环境价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5]王岩:《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6]李红卫:《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载《社会主义研究》,2004(6):114-116页。
  作者简介
  陈玥衣 中共桐庐县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部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基层治理